【無論是譚綸、戚繼光,還是王崇古、方逢時,都多次被人彈劾,而隆慶始終不改初衷。】
【對他們正確的主張,即使有人非議也支援到底。】
【譚、戚曾提出在居庸關、山海關間修建三千座墩臺,加強邊塞的防守,他當即批准。】
【這是明朝繼成化後又一次修長城。】
【而在建臺過程中,流言四起,都說建臺無用,譚、戚對此也惶恐不安不知所措。】
【隆慶皇帝則去信明確表示自己不會改變決定,於是流言始得平息,墩臺終得修成。】
【這才有了王崇古、譚綸、戚繼光等都能注重練兵,使得邊防守禦具備的結果。】
【張居正在提出“大閱”時也被言官非議,隆慶則力排眾議,才有了大閱和京營整頓。】
【評價A級·得四分】
……
大唐。
李世民一時也看不出隆慶的底色究竟是什麼樣子。
但對標嘉靖用人那種忽智忽愚、忽功忽罪的態度。
隆慶的確更高明一些。
“可惜壽命不長。”
大明皇帝的折騰功力其實不下宋朝皇帝。
不同的是,宋朝是有目標的折騰。
大明的折騰很多時候很無意義。
“中興之主,是名副其實的。”
……
大清·康熙時期
“隆慶皇帝,有齊桓之風。”
康熙捧著銅紋手爐,由衷感嘆著。
“當時的大明王朝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文有高拱、張居正、海瑞。”
“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
“而明穆宗也能對大臣禮遇謙讓,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