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健康和衛生?
至於更高階的蛋白質,這就要困難許多了。
大明朝廷和地方官府引入了約克夏豬來改良本土黑豬,並大力推廣。白豬的出欄時間幾乎只有黑豬的一半,大致相當於產肉量加倍。
可這還遠遠不夠,周長風變換了思路,決定引進火雞作為補充。
火雞肉的口感不佳,又柴又腥,然而它也有得天獨厚的巨大優勢。
肉用火雞飼養4~5個月即可屠宰,料肉比可達2.4:1,即使是粗放飼養料肉比也能達到3:1,這比一般家禽更高,如此快速的生長勢頭是家禽達不到的。
火雞的瘦肉率很高,蛋白質豐富,儘管口感較差但仍不失為優良的蛋白質來源。
【配圖】
在他的推動下,朝廷派出了一支由農學家和動物學家組成的隊伍前往美國和墨西哥,評估各個品種的火雞,尋找適合在大明本土鄉村散養和養雞場集中飼養的火雞品種。
這還只是短期規劃,從長遠考慮,澳大利亞應該建設為肉蛋奶大量輸出的供應地,發揮其除了礦產資源豐富以外放牧條件良好的優勢。
強健的身體是一切之基,尤其是青少年,千方百計的壓低肉蛋奶的價格是十分重要的民生關鍵。
對於患病醫治問題,這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大事。
在這個醫療體系還不齊全、甚至連抗生素都沒普及的年代,各種疾病帶來的危害極為可怕,隨便一個都幾乎是不治之症。
僅以傳染病之一肺結核為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病患死於肺結核。
這種疾病在全世界氾濫成災,青黴素可以治療肺結核,但療效不明顯。在各種抗生素齊全的後世,青黴素也不是首選藥。
僅大明本土在四二年和四三年便分別有86.5萬人和85.8萬人死於肺結核——戰爭五年明軍死亡人數只不過是每年肺結核致死的一半不到,戶部衛保司估算感染者總數約710~720萬人。
而且,省份經濟發達與否極大的拉開了死亡率差距。
在以京師應天府和上海府為代表的發達州府,肺結核死亡比例僅0.06%(62人/10萬全人口);在以蘭州和貴陽為代表的經濟落後州府,肺結核死亡比例卻高達0.23%(235人/10萬全人口)。
【配圖】
州府尚且如此,缺醫少藥的廣大鄉村地區的境況只會更加糟糕。
改善衛生狀況需要三管齊下——第一加強衛生意識,第二普及藥物,第三增加醫療資源。
青黴素存在對革蘭氏陰性菌抑制效果較差的侷限性,豐富抗生素種類是必要的。周長風對此很上心,這也是為什麼白雲山醫學院的菌株選培團隊專程進京的緣故之一。
此前,美國微生物學家從土壤中發現了對肺結核有奇效的抗生素——鏈黴素,由此掀起了瘋狂的尋寶狂潮,許多製藥公司都派人在世界各地蒐集土壤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