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的對抗持久不斷,明美兩軍的碰撞使得圍繞夏威夷群島進行的技戰術水平日益提高,某些方面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歷史上大戰期間的最高水平。
周長風此前估計澳洲兵團的行動不會很容易,可結果卻完全相反。
南線的進攻行動比預想的更加順利,自從紫癜行動發起後,澳洲兵團可謂勢如破竹。
美澳聯軍日復一日的撤退,並在撤退途中主動破壞沿海鐵路。
明軍參戰的十多萬部隊向南迅速推進,僅在格拉德斯通遭遇了較為激烈的抵抗。
這期間進展之順利令人感到疑惑和不安——推進速度約等於行軍速度,參戰部隊傷亡排序依次是地雷、空襲、交通事故、炮火。
丁義平原本對戰局報以樂觀態度,但是如此順利讓他不得不謹慎起來,兩次下令休整收攏隊伍,核實進攻路線縱深情況。
11月5日,明軍先遣部隊進抵小鎮洛坎普頓,在與抵抗組織發生短暫交火後將之佔領,士兵們一邊搜刮美澳聯軍撤退時來不及銷燬的物資作為戰利品,一邊舉行了突破南迴歸線的紀念儀式。
南迴歸線大致在南緯23°26',等同於黃赤交角,是熱帶和南溫帶的分界線,隨軍記者專門擺拍了一組展現“敵人倉皇撤退丟盔棄甲,王師繳獲琳琅滿目”的照片。
從10月29日至11月7日,澳洲兵團八天八夜長驅直入七百多公里,戰車一旅和二十一重灌師處在最前方,兵鋒直指班德堡。
班德堡地處布里斯班以北三百多公里,它是通往澳洲東海岸中部重要城市布里斯班的門戶。
此前美澳聯軍大踏步撤退的根本原因是兵力不足,儘管紙面上美澳聯軍有十幾個師、數十萬人的兵力,但實際上根本無法將之全部用在一線阻擊。
誰也不知道明軍會選擇在哪突然登陸,澳洲西海岸和東海岸加起來有十幾個適合登陸的地點。
棄置不顧是不可能的,四面漏風,處處皆防則處處皆虛,因為美澳聯軍壓根勻不出充足兵力防守每一個登陸適宜處,故而只能挑幾個最關鍵的地點,這牽制了三個步兵師和五個步兵旅(團)用於防守而無法用於正面戰場。
戰局對於美澳聯軍而言相當被動,這就是喪失制海權的後果——哪怕大明海軍完全發呆,也能為己方陸軍牽制大量敵人。
現在大幅度收縮戰線後,麥大帥認為勉強可以試著守一守了,澳大利亞輿情也不允許美澳聯軍繼續這樣軟弱無力、一瀉千里。
總理約翰科廷強烈要求全力保衛布里斯班,這是澳洲重要的大城市之一,有三十多萬人口。
一旦布里斯班陷落,澳洲東南部精華地帶便可謂門戶大開,直接暴露在來勢洶洶的明軍面前。
因為接下來的大城市就直接是近千公里外的悉尼了,美澳聯軍無法在丟失布里斯班後組織起有效抵抗,只能一路退守悉尼。
美澳聯軍盡最大可能集結了可用之兵,作戰序列為:
聯軍第1集團軍——美軍第8師、美軍第41師、澳軍第3師、澳軍第7師、澳軍第1裝甲旅(團),作戰兵力計約11萬人。
聯軍第4軍——澳軍第9師、澳軍第10師、澳軍第1裝甲師、澳軍第3炮兵旅(團)、澳軍第22輕騎兵團(營),作戰兵力計約7萬人。
陸海空作戰兵力連帶勤務人員大致有30萬人和320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