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開始,接下來十二時辰的戰鬥註定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具備殘酷激烈和開創新穎兩大特點。
第六〇三獨立攻堅戰車隊理論上有13輛二式重坦和3輛四〇式中坦,不過重坦的可靠性堪憂,有幾輛趴窩了還在維修,實際只有10輛參戰。
他們成為明軍進攻主軸線方向的尖銳鋼矛,三十八師師屬戰車營的三個隊以倒品字形跟隨,掩護其左右兩翼。
在數十輛坦克的後邊百米開外,第一一二裝甲步兵團一營分乘五十多輛裝甲輸送車緊隨其後。
展望辦法師下轄的機械化步兵團其實唯獨一營全部裝備元年式裝甲輸送車,二營和三營只裝備敞開式的四〇式通用車。
前線最高指揮官是一一二團團長梁欣,判斷當面之敵的陣地已被猛烈的炮火準備摧毀得支離破碎,他毫不猶豫地下令發起堅決衝擊。
「戰車進攻,裝步分隊伴隨乘車衝擊!」
這一次,明軍前線指揮官選擇以坦克引導步兵強攻搖搖欲墜的美軍陣地。
坦克和裝甲車一股腦兒的洶湧而去是不可能的,交替掩護短停射擊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裝甲、火力、機動的優勢,因而看起來其實頗為悠閒和從容,走走停停打打。
殘存的美軍拼命開火,剎那間,無數輕重火力灑向了浩浩蕩蕩的明軍進攻部隊。
幾發37㎜被帽穿甲彈急速飛來,然而沒有絲毫可能擊穿二式重坦80㎜厚度的大傾角車體正面裝甲。
「Biang——」
小小的穿甲彈撞上坦克以後瞬間彈飛,發出金屬碰撞的悅耳聲響。
對車內的坦克兵來說,這就像是在用榔頭敲銅鐘一樣,而他們就在這口銅鐘裡邊。
「狗玩意戰防炮打的可歡啊?!擱哪呢?!」
「嘖!還沒瞧見!」
二式重坦配備了相當豪華的觀瞄裝置,除車長塔以外,裝填手也有弧形軌道潛望鏡,炮塔側面還開孔安裝了觀察窗,感知能力已屬一流。
即便如此,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分辨周圍情況仍然頗為吃力。
衝擊隊形左翼的一輛四〇式中坦的車長膽大無畏,不懼槍林彈雨開啟艙蓋探頭觀察,最先確認一處反坦克炮掩體。
車長隨即操縱高射機槍掃射指示,幾串曳光彈飛去,尤為明顯。
很快就有多輛坦克調轉炮口瞄準開火,幾輪爆炸過後,那處掩體徹底啞火了。
不同於歐洲的盟軍標配了57㎜(QF6磅/M1)反坦克炮,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還是喜歡更輕便的37㎜反坦克炮,代價就是根本沒法對明軍新銳的中坦和重坦的正面構成威脅。
美軍第106步兵團本就被炮火炸得七零八落,眼下根本沒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火力逐漸稀疏了下去。
僅六分鐘後,明軍坦克就接二連三的突入敵陣,並不管不顧的繼續向縱深挺進。
由於指揮官命令乘車衝擊,隨之而來的數十輛裝甲輸送車一直等到駛進美軍陣地時才停車,美軍抵抗火力十分甚至九分貧弱——相對而言的貧弱。
密集的斯普林菲爾德.30步機彈和柯爾特.45手槍彈射向明軍裝甲輸送車,叮叮噹噹作響,可是除了壯膽以外無濟於事。
這期間只有一輛車被巴祖卡火箭筒擊中,裡邊的明軍士兵們不等車停穩就急忙棄車撤離。
「到地方了!兄弟們開幹!」
「預備——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