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記得海軍每天就要耗用二千餘噸。”朱泠婧突然開口說道。
“陛下,那是去年的計量了,現今……已有三千噸了。”林羲糾正道。
這還是處在初步戰備狀態的海軍,每年消耗大約一百一十萬噸石油,如果加大訓練強度和頻次,消耗量可以接近二百萬噸。
陸軍當前的年均消耗量約為七十萬噸,但隨著規模的迅速擴大,很快就會直奔一百萬噸。
空軍的石油消耗量比較特殊,大約是每年七十五萬噸,同樣很快就會隨著規模和訓練頻次的增加而飆升,而且其所使用的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產成本更高。
以至昌三十八年六月份進行計算,明軍的年均石油總消耗量大約為二百六十萬噸,民間石油總消耗量則高達一千萬噸。
軍部的幾人一直在強調早些開戰的必要性和好處,不遺餘力的希望讓皇帝表現出傾向於己方的態度。
不過這時候即便認同其構想,也不宜大大咧咧的直接表態。
在這種軍國大事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
“前些年聽聞有人造石油的企劃,是吧?近來成果如何?”說著,朱泠婧略微側首看向了右邊。
心領神會的周長風立刻不假思索地答覆道:“沒錯,但困難重重。”
好,這些天準備的各種資料終於還是派上用場了!
他迅速拿出了其中一冊檔案,一邊瀏覽一邊朗聲宣讀道:
“我國在探明油田之前一直被國際公認為是貧油國,因此對人造石油較為重視,至昌二十五年就在瀋陽建立了頁岩油乾餾廠,希望利用頁岩油獲得穩定的石油生產。”
“但隨著勘察出油田,這方面就不再被重視了。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國立油氣公司在太原建造了煤炭煉油廠,分別使用‘費託’法和劉氏法。”
“可考慮到南洋地區就有豐富的油田,軍部認為投資人造石油技術並不划算,受此論調影響,這項技術變得不溫不火,投資不多,技術止步不前,試驗廠產能只有兩千噸。”
所謂的費託法指的是德國兩位化學家研究出的烴類混合物合成法,使用一氧化碳在高溫高壓下經鎳、鈷等金屬催化劑的輔助,再施加氫,從而生成烴類混合物的技術。
此舉可以用煤炭為原料,生產出烷烴、烯烴為主的燃油。
可以說朱泠婧與周長風很微妙的配合了一下,以此來為之後的決斷做無形之中的鋪墊。
“本該如此。”海軍處同知理所應當地說道:“南邊的油田擺在嘴巴前,與其斥巨資研究這個,為什麼不把錢用作軍費?哪怕修路造橋也好。”
少頃,神色淡漠的朱泠婧開口發問:“參謀處,既有的進攻方略下,假使英美已然串通,多久可以平定菲律賓與南洋諸地?”
“回稟陛下,如果一切…不,大體順利,約莫三個月。”
“如果不太順暢呢?”
“四個半月到五個月。”程翰想了想,沉吟道:“這已經是比較令人失望的進展了,不大可能。真要是再差勁些,變數就更多了,無從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