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利害總是相依相存。在許多情況下,利與害可以互相轉化,害可以轉化為利,利可以轉化為害。領導者要認清利害之間的關係,創造並利用利害關係的轉機,就能趨利避害,指揮若定。
利與害同存一事物中,而且有時利與害的關係常朦朧不清,領導得要善於預見因果利害,使利的因素正常發展,使害的因素向利的因素轉化。
□麻痺大意一代名將走麥城
領導者如果不能正常地預見因果利害,必然遭到慘敗。
公元219年秋天,關羽用大水淹沒了魏將於禁、龐德的7000人馬,乘勝進攻曹仁把守的樊城。曹操聞報大驚,謀士司懿獻計道:“孫權與劉備是明合暗不合,他早就想奪取荊州,只沒有機會。如果我們許諾把江南的土地讓給他,再讓他出兵擊關羽的後方,樊城之危即可不戰自解。”曹操派使者致函孫,孫權貪利忘義,果然派大將陸遜、呂蒙偷襲關羽後方。
荊州位於魏、蜀、吳三國之間,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爭之。赤壁大戰後,曹操、劉備、孫權各自有荊州的一部分,其中劉佔有荊州的大部分,孫權出於聯合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的需要,還把南部借給了劉備,因此,荊州實際上是在劉備控制之下。劉入川后,荊州交由大將關羽鎮守。
關羽遠征樊城,對後方的東吳本來有所防備。東吳守將呂為了麻痺關羽,故意借治病為名退回京都建業,而讓名不見經的青年將軍陸遜接替自己。陸遜文武雙全,到任後,立即派使帶著他的親筆信和一份厚禮去見關羽。陸遜在信中對關羽大吹捧,對自己百倍貶損,並再三致意關羽多加關照,蜀、吳兩家世和好。關羽讀罷書信,認為陸遜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書呆,收下禮品,放聲大笑,隨後下令,把防範東吳的軍隊全部徵調樊城前線去了。
關羽攻取樊城,勝利在望,忽然得報孫權偷襲自己的後方,並且已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慌忙撤軍,企圖回師江陵。但呂老奸巨猾,他攻佔公安、江陵等地後,對蜀軍家屬加倍關照。
蜀軍將士得知家屬平安,一個個均離關羽而去,投降了東吳。關回天乏力,敗走麥城,被呂蒙設計斬殺,荊州從此落入東吳手。
一代名將關羽因麻痺大意,疏於防範,而導致兵敗、地失、身,其教訓何等慘痛!
□按兵不動陸遜巧妙撤軍
領導者如果能夠正確地預見因果利害,就能大獲全勝。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五出祁山前聯合東吳同時攻魏。孫權荊州牧陸遜和大將軍諸葛瑾率水軍向襄陽進攻,自己親率10萬大軍進至合肥南邊的巢湖口。魏明帝曹睿一面派兵迎擊西蜀軍隊,一面率大軍突襲巢湖口,射殺吳軍大將孫泰,擊潰吳軍。
諸葛瑾在途中聽說孫權已經退兵,急忙派使者給陸遜送去件,建議陸遜退兵。使者很快返回,告訴諸葛瑾:陸遜正在與將下圍棋,讀罷信後,只把信件放在一邊,又繼續下棋去了。
諸葛瑾又問陸遜部隊的情況,使者回答說:陸遜計程車兵們都在兩忙著種豆種菜,對魏軍的逼近並不在意。
諸葛瑾不放心,親自坐船去見陸遜,對陸遜說:“如今主公已撤軍,魏軍必然全力以赴地來進攻我們,將軍不知有何妙計?”
陸遜道:“如今魏軍佔有絕對優勢,又是攜大勝之威,我軍出,絕難取勝,自然只有撤退一條路可走了。”
諸葛瑾道:“既然要撤,為何還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