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會是節目的一個環節,大約佔整個節目2分鐘左右,另外,我們還會在你家進行整個節目的收錄,收錄時間一個小時左右,你會答應嗎?”何悅問道。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佐藤的表情先是有些驚喜,很快開始考慮起來。
何悅提出的辦法聽起來的確不錯,尋找有收集喜好的NBA球迷,去他家,進行訪談的同時在他家進行拍攝,等於是不花錢的租用了一個攝影棚,而且根據收藏家的不同,拍攝時候的各種佈景也會相應有區別。
當然,這麼搞的話真正拍攝的時候可能會需要個專門做佈景的美工,在每期節目開始拍攝前安排佈景部分的周邊產品安放,別小看了這個工作,鏡頭呈現的東西跟現場視覺是不同的,而且這些佈景還要做到引人關注的同時又不喧賓奪主,一個完全沒學過現場美工的人是很難把這些東西安排好的。
另外一個讓佐藤擔心的問題就是:“找收藏者的話,會那麼容易嗎?如果是每週拍攝一次的話,一年要找五十個左右也不太容易吧?”
說完,佐藤把視線投向施密特,這位NBA的工作人員肯定掌握著相關的資料。
“找這樣的人肯定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我們也無法確定對方願意接受採訪跟拍攝,何悅你估計願意接受採訪的人能佔找到人數的百分之幾?”施密特問道。
“我估計比率不會很高,有收藏嗜好肯定是願意展現的,但畢竟是在家中拍攝,50%肯定是沒有,20%我覺得都是個比較樂觀的數字了。”何悅道。
她的這個主意其實來自東京電視臺《能跟去你家嗎?》節目組,這個節目就是標誌性的,去在街上遇到的家庭內進行拍攝。
何悅計劃中的籃球節目跟《去你家》的情況截然不同,去你家的拒絕採訪的比率會比籃球節目高得多,畢竟是普通人,據說這種素人參加類節目素材使用率最低甚至可能達到0.4%,就算正常錄製,素材使用率很多時候可能也要低於10%,嚴格來說純粹是在用工作人員的“肝”去做綜藝節目。
但《去你家》畢竟是採訪普通人的節目,而普通人要多少有多少,去東京大街上隨便抓的,即使是足夠採訪收錄的普通人也會有很多,可NBA球迷在日本是絕對的稀有品種,而有收集癖好的就更少了,哪怕有收集癖好的人接受參訪比率遠高於普通人,對於合格人物的尋找仍然會是個巨大難題。
“那……我們研究研究吧,施密特先生,接下來我們嘗試尋找下,看看願意接受採訪並且拍攝的潛在人群能有多少。”佐藤說道。
“實在不行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把企劃拉長,比如一次拍攝兩期至少一個小時的素材,這樣我們需要尋找的拍攝地就減少了一半,甚至一次拍攝三期四期都可以,當然到時候再普通家庭中的錄製時間肯定更長,被拒絕的機率也更大,但相比拍攝時間的增加,普通人那邊的拒絕不會有特別大的波動,畢竟在那之前他們首先是接受了三十分鐘播放時長錄製的。”何悅在這個問題的最後說道。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