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等到劉尊嶺做好安排,白華偉以艦隊司令官的身份下達了作戰命令,以及最新的作戰部署。
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繼續向東航行,經過約頓島之後,再轉向北上,從霍瓦依群島的東邊進入北東望洋。途徑約頓島之前,將進行最後一次燃油補給,而且所有戰艦都按照超載標準裝載燃油。
要說的話,這是帝國戰艦的一大特色。
在燒煤的時代,超載是一件非常辛苦,但是算不上太麻煩的事情。需要的只是在戰艦上塞滿煤炭,其實是裝滿煤炭的麻布袋。在進行遠航,而且沿途沒港口可以停靠,甚至得把餐廳與軍官住艙用上。戰艦裡到處都是煤炭,肯定會對官兵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也很難保持整潔乾淨。
到燒油的時代,超載就沒這麼容易了。
鍋爐使用的重油是液體,儲存在油艙裡面。要想讓戰艦超載,通常的做法就是用重油取代壓載物。
通常,戰艦的壓載物是海水。
正是如此,戰艦上都有壓載水艙。
只是,並不是說能夠把壓載水艙當成油艙,裝上重油就行了。
重油與水混合之後,會產生很多問題,特別是有大量雜質的海水。搞不好,甚至會導致鍋爐損壞。
關鍵就是,壓載水艙裡面的海水無法全部排空,肯定有一些殘留。
如果用壓載水艙來裝載重油,必然會混入海水。
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之前,帝國海軍就明確規定,除非艦隊司令官直接下達命令,不然艦長不得擅自用壓載水艙裝載重油。
此外,還有一個不那麼明顯,不過對安全有影響的問題。
重油的比重比水低。
如此一來,用重油做壓載物,肯定會導致戰艦重心升高,對戰艦在高海況之下的航行穩定性產生影響。
一直到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帝國海軍才研製出了堪用的油水分離器,基本上解決了油水混合的問題。
可惜的是,只有少數在大戰期間設計與建造的戰艦,才配有這種裝置,能夠用壓載水艙裝載重油。再說了,到大戰後期,帝國海軍有足夠多的快速戰鬥支援艦與艦隊油船,還有很多徵用的油輪,在航行間進行燃油補給也不再困難。結果是,很多在大戰之前設計與建造的戰艦,並沒在戰時進行改造。
關鍵還有,等到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戰艦動力系統迎來了工業時代以來的第三次重大變革。
燃氣輪機誕生,而且在短短20年內就取代了蒸汽輪機,成為戰艦的主要動力。
此外,低速柴油機基本上霸佔了小型戰艦的動力艙。
自從工業時代開始,霸佔艦艇動力艙上百年的蒸汽機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博物館裡的展品。
雖然在理論上,艦用燃氣輪機可以使用包括重油在內的多種燃油,但是正常情況下,依然以煤油為主,少數時候用柴油。至於直接用重油,哪怕燃氣輪機能執行,也肯定會產生很多的麻煩。
進入燃氣輪機的時代後,大部分戰艦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想過要使用重油。
到了現在,那就更加如此了。
關鍵就是,艦用燃氣輪機的效能越來越強,功重比也是越來越高,燃油經濟性、可維護性與故障率等指標,都比以往的提高了幾個數量級。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對燃油品質有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