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帝國空軍及時參戰的重要性,沒任何人能否認。
在根本上,巴鐵與梵羅國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
即便傾盡全力,巴鐵也就只能保持一支相當於梵羅國40%的常備軍事力量,在戰略上就只能處於防守態勢。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
在這場差點引發第三次全球大戰的地區戰爭的初期,巴鐵空軍可以說獨挑大樑,在地面防線被擊潰後,單獨承擔起反擊重任,為地面部隊重振雄風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可是到戰爭後期,梵羅空軍只是透過拼消耗就拖垮了巴鐵空軍,奪得戰場主動權,完成肢解巴鐵的戰略目的。
當時,要不是巴鐵已經潰不成軍,梁夏帝國必然會出兵參戰,第三次全球大戰也會就此爆發。
透過這場戰爭,巴鐵當局認識到,當兵力規模差距太大,提高質量未必能扭轉劣勢。
可惜的是,巴鐵沒辦法跟梵羅國比拼兵力規模。
雖然巴鐵的工業更發達,但是人口總共才2億,而梵羅國的官方統計人口超過7億,實際人口可能接近10億,哪怕只有10%的國民參加社會生產,梵羅國的工業人口也比巴鐵多得多。
眾多的非工業人口意味著在戰時能動員更多的兵力。
此外,梵羅國的國土面積也大約是巴鐵的4倍!
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水準上。
正是如此,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後,巴鐵加強了跟梁夏帝國的關係,將國家安全完全建立在跟梁夏帝國同盟的基礎上。說得簡單點,巴鐵的常備兵力,只是負責本土的戰略防禦。
涉及進攻,哪怕是戰略反擊,都高度依靠梁夏帝國。
這個特點,在空軍體現得最明顯。
巴鐵空軍裝備的全是中型與輕型作戰飛機,就沒有一架重型戰術飛機,哪怕必須得采用不太順手的海軍艦載機。
比如,源自帝國海軍的“攻6EP”。
在第二代攻擊機中,帝國空軍沒有輕型機,“攻7”是30噸級重型攻擊機,“攻8”還突破了50噸。在帝國軍隊的裝備體系中,唯一的輕型攻擊機是海軍的“攻6”。為了說服巴鐵採購這種輕型攻擊機,加上空軍也確實需要輕型攻擊機執行低強度打擊任務,取代已經服役幾十年的“攻2”,才少量採購了一批“攻6E”。出口給巴鐵的“攻6EP”就是在空軍型的基礎之上改進而來。
相對於巴鐵空軍的戰術需求,“攻6EP”算得上是理想選擇。
關鍵就是,巴鐵空軍承擔的,主要是戰術打擊任務,攻擊機的作戰半徑往往在500千米以內。
因為缺乏戰略縱深,還是以戰略防禦為主,所以巴鐵空軍不需要那些作戰半徑動輒就超過1500千米的重型攻擊機。就連作戰半徑在1000千米左右的20噸級中型攻擊機,都顯得有點多餘。
此外,較為昂貴的大型飛機,也超過了巴鐵的承受能力。
從戰略層面看,等到巴鐵軍隊穩住了戰線,能不能發起戰略反擊,以及在何時發起戰略反擊,那就得看帝國空軍了。
在南方次大陸,帝國空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梵羅國事實戰略打擊。
理由也很簡單,梵羅國是一個龐大到無法透過閃電戰消滅的敵人!
接近3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以及近10億的人口,能讓包括梁夏帝國在內的超級霸權望而卻步。
無法一戰而滅,就得從長遠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