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希納菲耶的戰鬥,或多或少的讓丁鎮南感到有點意外。
敵人並非一觸即潰,高強度空中打擊對地面戰鬥的影響,帝國陸軍在遠端打擊手段上的匱乏,特種部隊在常規戰鬥當中的脆弱性,以及各路作戰部隊在執行任務時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等新時代戰爭的特點,以及帝國軍隊存在的問題全都顯現出來,而且都對此次作戰行動產生了影響。
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不過高技術現代化戰爭的特性,同樣堅定了丁鎮南的信心。
簡單的說,在拿下希納菲耶的幼發拉底河大橋之後,丁鎮南就不再懷疑第7裝甲師能不能打下巴格X。
當天,也就是10月3日的傍晚,丁鎮南發出了“向巴格X進軍”的作戰命令。
雖然在拿下幼發拉底河大橋之後,第17裝甲師表現得更加積極,付為民還親自給丁鎮南打電話,保證會嚴格執行聯軍司令部下達的作戰命令,希望能在攻打巴格達的行動中分擔更多工,但是丁鎮南沒有為之所動,依然要求各部按照之前擬定的作戰計劃行動,不得擅自做出變更與調整。
對於付為民的心思,丁鎮南非常清楚。
只出動一支30多人的特種部隊,就在海軍航空兵與遠端炮兵支援下,拿下了希納菲耶的幼發拉底河大橋。哪怕戰鬥打得很艱難,特種部隊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可是在經過這場戰鬥之後,再也沒人認為攻打巴格X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進軍巴格X更像是去收穫勝利果實。
撈取戰功,自然得爭先恐後。
只是,丁鎮南沒有掉以輕心。
接了付為民的電話之後,丁鎮南給施授良打了一個電話,請施授良以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向海軍司令部提出增兵請求,也就是讓海軍增派3到5個艦載航空兵聯隊,增強空中打擊的力度。
嚴格的說,其實是保持住現在的空中打擊強度。
雖然聯軍已經佔領了巴士X,還在塞馬沃站穩腳跟,但是受後勤保障限制,依然沒辦法向前線部署航空兵,而且海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前線航空兵,即缺乏“攻9”這樣的專用攻擊機。
此外就是,艦載機對地勤保障有比較高的要求。
因為保障部隊無法跟上,也就是無法靠前部署,所以大部分艦載機都無法部署到條件簡陋的前線機場。
海軍航空兵只能部署在後方。
隨著地面部隊向巴格X推進,航空兵的作戰半徑肯定會擴大,在提供支援時的作戰效率就會降低。
要想保持支援力度,就得部署更多的作戰飛機。
對海軍航空兵來說,增派幾個聯隊的作戰飛機,並不是什麼難事。
這裡,涉及到了帝國海軍的動員體系。
跟陸軍與空軍相比,海軍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難以在短時間內擴充兵力,不能指望在戰爭爆發之後,依靠戰時動員體系來擴充艦隊規模,必須得在和平時期保留足夠強大的作戰力量。
這個特點,一直是海軍在和平時期進行軍備建設的理論依據。
根據這個特點,帝國海軍在戰後搞出來的幾份軍備建設計劃,全都著重強調了“獨霸原則”。
往簡單說,就是在任何時候,帝國海軍都得擁有超過潛在敵人總和的兵力。
當初,論議兩院透過法案把航母限制為15艘,就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