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戰這個問題上,意見還比較統一,即政府官員與軍方將領都認為,在全球大戰已經爆發的情況下,梵羅國肯定無法置身事外,因此就算現在拖著不參戰,最後依然要參與跟梁夏帝國的戰爭。
只是,在何時參戰的問題上,卻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歧。
有趣的是,主張儘快參戰的是那些不懂軍事的政府官員,反到是軍方將領希望拖上一段時間。
前者的理由很簡單:梵羅國需要紐蘭共和國的支援。
至於後者,也只強調了一點:如果紐蘭共和國沒有按承諾在近期參戰,梵羅國將單獨面對梁夏帝國的憤怒。
顯然,以梵羅國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戰勝梁夏帝國。
如果紐蘭共和國是在利用梵羅國,借梵羅國打擊與削弱梁夏帝國,遲遲沒參戰,梵羅國就很有可能被梁夏帝國攻滅,而梵羅國做出的犧牲都是在為紐蘭共和國的利益服務,成了紐蘭共和國稱霸的墊腳石。
爭論的焦點就在這,紐蘭共和國會不會在近期參戰。
幾個小時,雙方都據理力爭。
別看政府官員全都是伶牙俐齒的政客,在這場爭論當中,卻沒有佔到便宜。
軍方將領不是笨蛋,一直在反覆強調一個關鍵問題。
紐蘭共和國還能在戰場外呆多久?
在大陸戰場上,東方集團剛剛發動了戰術反擊。雖然在調整兵力部署之後,西陸集團已經穩住了戰線,西駱沙的大軍也重新發動進攻,先頭部隊已經推進到新羅西斯克與阿斯特拉罕的郊外,但是誰都看得出,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不然西陸集團肯定沒辦法在年內攻滅東駱沙。
從戰略的角度上看,西陸集團其實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按照軍方將領推測,哪怕是西陸集團全力以赴,也只能堅持兩年,然後就會被東方集團擊敗。
要想扭轉戰局,唯一的辦法,其實是開闢第二戰線,讓梁夏帝國分兵。
當然,梵羅國在南方次大陸發動戰爭,能夠起到類似的效果,只是不會很明顯,畢竟梵羅國能夠威脅的是巴鐵。以梵羅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空軍,對隔著無極高原與東南地區的梁夏帝國,幾乎是無能為力。
言外之意,梵羅國參戰,對牽制梁夏帝國幾乎沒有幫助。
那怕攻滅巴鐵,因為梵羅國海軍不值一提,紐蘭共和國又沒法派海軍來梵炎洋,所以對整體戰局沒有多大影響。
那麼,就只能由紐蘭共和國來開闢第二戰場了。
從戰略的角度來說,也就只有東望洋,具有足夠巨大的價值,能逼迫梁夏帝國從大陸戰場上分兵。
波沙灣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
聯軍已經發動地面進攻,雖然還在兩河國南部地區鏖戰,沒向北推進,但是兩河國戰敗已成定局。
按照軍方將領做的推測,也就一個月到兩個月,聯軍就能推翻侯賽因政權。
關鍵還有,波伊國至今按兵不動。
之前就有情報,波伊總統已經多次拒絕紐蘭總統特使提出的參戰請求,表示不會單獨向梁夏帝國開戰,更不會在沒有其他盟國參與的情況之下,為了曾經的夙敵,向另外一個強敵開戰。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自身安全沒受到威脅,波伊國就不會為了兩河國參戰。
顯然,這擺明了是要紐蘭共和國採取實際行動,而不是把盟國頂到前面當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