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個晚上,阿斯特拉罕的外圍防線就被敵人攻破了,超出所有人預料。
所幸的是,局面沒有表現的那麼糟糕。
為了突破這條防線,西陸集團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天亮之後,空軍出動偵察機,對伏爾加河東岸戰線進行了一次全範圍偵查。
西陸集團不但動用了3個裝甲旅,還出動了1個軍屬炮兵旅、1個火箭炮營與至少3支營級低空突擊部隊。
參戰總兵力超過了18000人,動用的各類主戰武器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只是主戰坦克就超過了500輛。
僅僅在防線東端主陣地附近,就有接近100輛T系列主戰坦克的殘骸,而在西端主陣地附近,坦克戰車的殘骸更多。
西陸集團投入的3個裝甲旅,基本都已喪失了作戰能力。
到此為止,僅僅是在伏爾加格勒到阿斯特拉罕的這條進攻路線上,西陸集團就損失了差不多1000輛主戰坦克。
關鍵就在這裡。
該方向上,西陸集團總共才3個師級裝甲部隊,就算把其他部隊的也算上,能夠動用的主戰坦克也就在1500輛到1800輛之間。關鍵是,在此之前的戰鬥當中已經損失了數百輛坦克。
也就是說,西陸集團在該方向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的主戰坦克。
這意味著,西陸集團的地面部隊基本上喪失了突擊能力,就算還能夠發動進攻,那也是強弩之末。
現在,擺在西陸集團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
一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攻打阿斯特拉罕,在這座已變成堡壘的城市,跟絕不投降的東方集團的守軍死戰到底。
或許能拿下阿斯特拉罕,也有可能在此遭遇戰略性失敗。
二是暫時停止進攻,等預備隊跟上來,再去攻打阿斯特拉罕。
顯然,稍微有一點腦子的指揮官都會選擇後者。
可問題是,預備隊在什麼時候才能跟上來?
雖然在所有方向上,西陸集團的大軍都已取得突破,但是損失都不小,而且都提前動用了預備隊。
比如在新羅西斯克那邊,預備隊已經替代主力。
如果只是一個方向出了問題,那還沒什麼好擔心的。
預備隊有梯次之分,在進攻初期,跟隨突擊部隊前進的,其實是戰役級預備隊,也就是集團軍級的預備隊,主要任務是在戰役級別的戰鬥當中,為主力部隊提供支援,以確保達成戰役目的。
往上,還有戰略預備隊。
在西駱沙陸軍,戰略預備隊是第9集團軍。
該集團軍部署在伏爾加格勒西邊,和平時期的在編率為60%,而且能夠在72小時之內完成動員,並達到滿編狀態。
關鍵就是,該集團軍有全套主戰裝備,在完成動員之後就能開赴戰場。
在大戰爆發前,該集團軍已完成動員,總兵力達到了15萬,其主力是1個裝甲師與3個機步師。
這裡,3個機步師是輕裝甲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