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透過軍事政變上臺的侯賽因的第一個目的,也就是波沙灣的石油。
要說的話,迢曼帝國面臨的問題,全都可以歸結於石油。
這也是迢曼帝國最大的短板。
在上次大戰結束的時候,由迢曼帝國直接控制的產油區,就只有羅馬尼亞油田,而這座油田的產量並不大。
當時,全球最大的3個產油區當中的兩個,波沙灣與跋窟在梁夏帝國控制之下,另外一個是紐蘭本土。
這也是在戰後的那幾年,迢曼帝國高度依賴梁夏帝國的關鍵所在。
此後,北海油田被發現,準確說是儲量被探明,再加上北玄地區的油田逐漸被發現,迢曼帝國才逐步擺脫對梁夏帝國的依賴,在政治與外交上走上獨立,也才有了後來成立的西陸集團。
也由此走上了跟梁夏帝國爭霸的道路。
其實,也就是為了控制北海油田,迢曼帝國才不斷剝削布蘭王國,一步一步的把布蘭王國推出了西陸集團。為了對抗來自迢曼帝國的巨大壓力,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布蘭王國還一度加強跟梁夏帝國的往來,比如出租戰略意義重大的斯卡帕灣,後來更是義無反顧的投入紐蘭共和國的懷抱。
北玄地區,那就更加如此了!
為了把北玄油田控制在自己手裡,迢曼當局先是親手導演了阿爾及爾戰爭,也就是透過洛克國鼓動當地的土著居民發起獨立運動,然後以維持集團穩定為由,讓在戰後稱霸北玄地區的羅利王國接受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既成事實,最後則透過收購,一舉控制北玄地區的主要油田。
結果就是,羅利王國一直是耿耿於懷,由此成為西陸集團中的頭號不安定因素。
此外,還因為不肯歸還直落要塞,跟斯班王國貌似神離。
即便是在羅馬尼亞,也因為迢曼企業為了賺取超額利潤,導致當地居民對迢曼帝國嚴重不滿。
駱沙民主共和國的很多問題也跟石油,或者說能源有關。
為了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從駱沙民主共和國購買石油與天然氣,迢曼帝國憑藉戰勝國,或者說佔領國的身份,控制與擺佈駱沙民主共和國的經濟,控制其工業種類,導致了其畸形的產業結構。
擁有8000萬人口的駱沙民主共和國,擁有西陸集團最龐大的重工業,卻幾乎沒有直接決定民眾生活水平的輕工業,也嚴重欠缺電子等高科技產業,使得在很多方面都要嚴重依賴西陸集團。
駱沙民主共和國的體量大約是迢曼帝國的7成,工業化水準也非常高,國民生產總值僅有迢曼帝國的3成,人均只相當於迢曼帝國的4成,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經濟命脈掌握在迢曼帝國手中。
由此可見,迢曼帝國在戰後採取的一系列對外政策,其實都跟以石油為主的能源有很大關係。
可問題是,北海油田與北玄油田的產量還沒有大到能夠滿足迢曼帝國,以及西陸集團的程度!
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對能源的需求是與日俱增,而能源的產量卻沒有多大提高。
發展至今,以迢曼帝國為首的西陸集團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已經達到了40%。
其中,只是迢曼帝國就達到了60%。
每年,迢曼帝國需要進口差不多1.2億噸原油,從西陸集團外的其他國家進口的量大約為8000萬噸。
在這8000萬噸裡面,有大約4000萬噸來自伊拉克!
這個規模,可以說是相當的驚人。
由此不難看出,在迢曼帝國的戰略體系中,伊拉克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只是現在,真的需要為這個國家跟梁夏帝國兵戎相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