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佑賓藉著送果盤進來,專門在周湧濤面前指了下腕錶,提醒快12點了。
林世平很識趣,以抽菸為由去了隔壁的茶水間。
吃了幾片西瓜,其實是花時間整理了辭藻,周湧濤才去拿起電話話筒。
跟林世平商量之後,得出了一個不能算結論的結論。
這場仗只能贏,不能輸!
說得直接一點,這場戰爭的結果,準確的說是進行方式,將決定第三次全球大戰會不會就此開始。
其中關鍵,就是前面提到的,新一輪軍事變革所產生的影響。
站在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的立場上,當前的頭號問題,其實是無法準確判斷跟梁夏帝國的差距。
連差距都搞不清楚,哪來的勝算之談?
用林世平的話來說,如果帝國軍隊的表現差強人意,那麼第三次全球大戰就會在幾個月之後打響。
相反,或許還能拖幾年。
至於組織大戰爆發,讓和平局面一直維持下去,那就是痴人說夢。
不說迢曼帝國,即便是梁夏帝國與紐蘭共和國,也處在失控邊緣。
大戰結束了45年,哪怕從迢曼帝國的前任宰相施密特發表“鐵幕演說”算起,戰後軍備競賽都搞了快40年。
第一次全球大戰到第二次全球大戰也就20年。
關鍵還有,在兩次全球大戰期間,各列強還受到“倫泰條約”與“華城條約”等限制軍備條約的制約。
二戰之後大致和平的局面能維持40多年,跟梁夏帝國獨霸全球不無關係。
此外,梁夏帝國的獨霸優勢,其實一直就是相對的。
戰後的幾次大規模區域性戰爭,特別是波伊戰爭,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削弱了梁夏帝國的霸權優勢。
在波伊戰爭的後期,梁夏帝國承認紐蘭共和國,還跟紐蘭共和國建交,就是喪失獨霸地位的具體表現。
此後,三足鼎立形成的相對均衡態勢,成為世界和平的基石。
可惜的是,這種局面已經隨著紐蘭共和國的霸權地位獲確認,以及西陸集團的瘋狂擴張變得岌岌可危。
只是,沒人敢否認,梁夏帝國依然是全球首霸。
拿軍事實力做比較。
梁夏陸軍總兵力高達220萬,擁有15000餘輛坦克,近20000輛裝甲戰車,20000餘門各類口徑的火炮與自行火炮,7000餘架直升機,各類運輸車輛近20萬臺,作戰部隊總共達到了120個師。
排第二的紐蘭陸軍,兵力與技術裝備各為梁夏陸軍的60%到55%。
至於迢曼帝國,即便按西陸集團計算,兵力也僅跟梁夏陸軍持平,技術裝備的數量還要稍遜一籌。
海軍方面,差距更加明顯了。
梁夏海軍擁有500餘艘大型艦艇,總噸位接近350萬噸,其中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就多達15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