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分歧,其實是處置紐蘭東望洋艦隊的方式。
從一開始,也就是在鄭江明出面跟尼茲協商的時候,始終堅持了一個原則,尼茲往下紐蘭東望洋艦隊,準確說是由其統帥的官兵都得無條件的投降,並且配合與接受由帝國海軍進行的安置工作。
至於戰艦,更加得完好無損的移交給帝國海軍。
帝國海軍所能夠保證的,就是在大戰結束之前,為所有紐蘭海軍官兵提供不低於人道主義救助的生活待遇,並且在大戰結束之後提供遣返服務,以及不會因為執行了前政府的命令而追究其戰爭罪責。
顯然,尼茲沒有接受這樣的條件。
按尼茲提出的要求,紐蘭東望洋艦隊將歸屬在華萊士政府的名下,並且聽從華萊士政府的調遣與命令。
至於是否接受梁夏海軍調動,得由華萊士政府決定。
毫無疑問,這也是帝國方面沒辦法接受的。
雖然在理論上,華萊士投降之後,其名下軍隊就得投降,也就得無條件接受梁夏帝國的安排,但是這裡面涉及到投降時間的問題,而且以目前的情況看,恐怕還要拖上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華萊士希望能以紐蘭聯邦唯一總統的身份向梁夏帝國投降。
雙方首先簽署的是停戰協議,然後華萊士將以總統身份,跟梁夏帝國簽署同盟條約,並請求梁夏帝國以盟友身份協助其評定國內叛亂,在打敗了發動叛亂的黑爾等人之後,再說投降的事情。
用華萊士的話來說,就是去華城簽署投降條約。
那麼,何時才能打下華城呢?
在此期間,紐蘭東望洋艦隊歸誰指揮?
更加重要的是,有了尼茲的艦隊撐腰,會不會發生預料外的變故?
這些,顯然都是天大的問題。
只是,要想獲得全面的勝利,或者說讓華萊士投降具備實際意義,就必須推翻由黑爾把持的華城政權。
簡答的說,就是讓華萊士成為紐蘭聯邦唯一的總統。
如此一來,就必須讓紐蘭東望洋艦隊投降,而且無條件接受梁夏海軍的調遣與指揮。
最重要的,其實是那些戰艦。
按照王開元帶來的資料,包括第5艦隊在內的,即便排出了滯留在紐蘭本土西海岸,以及奧洲軍港的戰艦,紐蘭東望洋艦隊有1000多艘艦船,其中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的大型戰艦就有600多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