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軍銜,也是軍事改革的結果。
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帝國陸海空三軍,總共有20多名元帥與上百名大將,少將及以上級別的將領超過了1萬。結果是,戰後那幾年,僅將領的津貼就佔到了每年國防開支的百分之五。
花錢還是小事。
將軍多了,頭號問題是尾大不掉。
在經過了3次軍事改革之後,元帥軍銜被確定只在戰時授予,大將在和平時期為給予有功將領的榮譽軍銜。
此外,上將都分了三個級別。
結果就是,現役軍人所能夠獲得的最高軍銜是一級上將。
控制軍銜,也是為了提高內閣首輔的地位。
在元帥與大將面前,別說是文職官員,就連沒有軍隊背景的首輔都得和顏悅色。
廉旭升之後的幾任首輔,在任時間都不長,就是因為氣場不夠強,在德高望重的將領面前沒有話語權。
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周湧濤能夠住進首輔官邸的原因之一。
對周湧濤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在出任帝國首輔之前是海軍元帥,而且是帝國海軍現存最年輕的元帥。
德比他高,望比他重的,全都七老八十了。
其實,周湧濤都已70歲了。
周湧濤把他們5 個留下,不是要跟他們商討作戰的事情,是讓他們推薦前線指揮官。
真的要打,首先需要確定的就是領軍大將。
這個問題,反到不存在分歧。
按帝國現在的戰區劃分,波沙灣在面向陸心海、梵炎洋、西大陸,以及撒哈拉以北地區的西部戰區管轄區域內。
可問題是,西部戰區又是五大戰區中,最為特殊的一個。
在波伊戰爭後,西部戰區司令官的位置就一直空著,長期由總參謀長兼任,而總參謀長又是由三大軍種參謀長輪流擔任。
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是,西部戰區的局面最為複雜,任何一個軍種都難以獨當一面。
那麼,就只能在西北戰區與南方戰區之中做出選擇。
西北戰區面對的巨大陸與西大陸,一直是由陸軍與空軍為主,跟海軍與陸戰隊基本沒有關係。
南方戰區面對的梵炎洋,撒哈拉以南地區,奧洲及周邊地區,長期由海軍擔綱。
顯然,在地面戰爭不可避免,而且前期肯定以空中打擊為主的情況下,西北戰區司令施授良上將才是最佳人選。
沒人否認海軍的重要性,可是在戰後的幾場大規模地區戰爭當中,充當絕對主力的不是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