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情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早在10月份,提出用狹夷皇國投降儀式,誘使紐蘭海軍採取行動的時候,白止戰同時提到,紐蘭海軍針對的並不是帝國海軍的戰艦,而是前去參加受降儀式的人員,因此用不著讓艦隊太靠近狹夷本土。如果搭載的是中型轟炸機,紐蘭艦隊在1000多千米之外就能發起攻擊。
為了證明這個推斷,帝國海軍還專門做了測試,六局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首先就是證明,雙發中型轟炸機能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個航母上起飛,只是沒辦法在航母上降落。
在10月最後一天,帝國海軍就用一架由西狹夷政權提供的96式陸攻,在“陪京”號上做了起飛測試。
結果證明,適當的減輕轟炸機的重量,讓航母以30節航速頂風航行,96式陸攻能夠輕鬆的從航母上升空。要是老天爺作美,比如掛起了大風,甚至能夠讓96式陸攻以最大重量起飛。
紐蘭聯邦的B25“米切爾”跟96式陸攻較為相似,雖然差不多重了一倍,但是配備的發動機也更好。以96式陸攻從“陪京”號上起飛的情況看,B25完全能夠從“奮進”號上起飛。
要想從小型艦隊航母上起飛,基本不可能。
道理也很簡單,小型艦隊航母的飛行甲板太短,航速也較慢,未必能夠讓B25獲得足夠的升空速度。
正是如此,六局才提出,監視B25的調動與部署情況,判斷紐蘭海軍有沒有打算讓航母搭載中型轟炸機執行遠端打擊任務,並由此證明白止戰做出的判斷是否正確,有沒有必要採取行動。
結果就是,在那10多架B25從珍寶港的福特島航空站消失之後,薛遠征立即批准了由白止戰提交的作戰計劃。
也就在那一天,劉長勳才搭乘運輸機去那球港,再轉乘巡邏機前往“龍興”號。
一切都很順利,幾乎全都在白止戰的預料之中。
雖然在之前幾場戰鬥中,白止戰一向料事如神,很多推測都被證明是對的,但是劉長勳依然有點擔心。
這也太順利了!
似乎,白止戰就是這場鬧劇的總導演,包括紐蘭海軍的將士在內,所有人都在按照他的指揮表演。
只是,擔心又有什麼用?
看到左前方的陸地,劉長勳才收起了思緒。
那是東都灣入口左側的山浦半島,再往裡面一點就是狹夷海軍曾經的母港,恆虛火海軍基地,往北還有東皇都南面的恨濱港。投降儀式舉行的地點就在那裡,準確說是恨濱港的深水錨泊區。
在最初的時候,薛遠征打算把簽字地點安排在岸上。
理由就是,撤退與疏散更加方便。
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決定放在戰艦上,畢竟紐蘭海軍的那些轟炸機能不能飛到東都灣上空都是個問題。
隨後,彭懷勝提議讓“龍興”號挨著碼頭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