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江口外,在阿泰山口,在東都灣內,在獅泉城下……”
伴隨巨大的轟鳴聲,甲板右側那架“颱風”戰鬥機在彈射器的推動下,像炮彈一般飛了出去。
其實,也沒有這麼誇張。
液壓彈射器只賦予了艦載機一個速度增量,讓起飛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抬頭看了眼架在後方桅杆頂部的高音喇叭,劉向真推開艙門,進入艦島底層的航空作戰中心。
裡面,第二艦載航空兵聯隊的指揮官,李恆嘉准將在給幾十名飛行員安排任務。
因為李雲翔跟隨白止戰去了第三航空特混艦隊,所以在這裡,李恆嘉是艦載航空兵的最高指揮官。
按照慣例,李恆嘉提前做了任務簡報,以便在劉向真下達命令後就能出動。
劉向真留在了門口,沒過去打擾。
關鍵只有一個:得把搜尋橫向寬度擴大到一百千米,因此要前出的“飛魚”中隊儘量飛得開一些。
原因也很簡單:情報具有時效性。
偵察機在七點半過後發現的機動艦隊,攻擊機群最快也要九點鐘才能出發。如果在此之前遭到了攻擊,出發時間肯定要延遲。機動艦隊不會停下來,未必會一直以二十八節的速度向東航行。在透過橫向航行進行規避的情況下,每耽擱一個小時,那麼需要搜尋的海域寬度就要擴大一百千米。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結果。
因為機動艦隊不大可能向北規避,也不會就此放棄突圍行動,所以可供選擇的機動範圍非常有限。
此外,就是出動的順序。
按照安排,將首先出動一箇中隊的“飛魚”魚雷機,而且駕駛這些魚雷機的全是在昨天參加過戰鬥的老鳥。他們的任務,就是飛到前面去搜尋機動艦隊,為跟在後面的艦載機指引方向。如果順利飛到了機動艦隊附近,他們還要擔負前線指揮的重任,率領與指揮各個機群發起攻擊。
昨天,首先出動的是戰鬥機。
今天這麼安排,那也是沒有辦法。
在此之前,就連劉向真都沒想到,盡然會在一大早就被機動艦隊發現,從而不得不加強防空。
結果就是,需要留下足夠多的戰鬥機執行防空任務。
現在,在外面陸續升空的那些戰鬥機,都用於防空。
此外,根據昨天的交戰情況,恐怕再也沒人會想當然的認為,“颱風”能輕而易舉的奪得制空權。
跟零戰比,“颱風”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