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止戰到達浦州那天,趙禹就說要給他一個驚喜。{隨}{夢}&nеng][lā}後來打聽到,是海軍接受了一批新式艦載機。
此後不久,周湧濤來到浦州,也提到此事,李雲翔會把第一艦載航空兵聯隊的飛行員派給白止戰,還安排最好的艦載機
當時,白止戰還很期待。
其實,在轟炸機與魚雷機飛到前,白止戰都非常的期待,因為趙禹沒說是哪幾種新式艦載機。
在大戰爆發前,白止戰早已知道,海軍已經決定採購新式艦載機,來替換在戰前設計與生產的三種艦載機。相關的工作,一直就是由趙禹負責,是趙禹在推動新式艦載機的設計與生產工作。
要說的話,早該替換了。
一直沒換,不是說海軍缺錢,而是所有的戰爭計劃都把開戰的時間假定為新曆100年的年底或者新曆101年的年初。
戰爭爆發的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年!
如果大戰在一年後爆發,現在的三種艦載機都會被替換,至少一線部隊都會換上新式艦載機。
只是,沒有如果的說法。
有趣的是,在大戰爆發之前,包括趙禹在內的技術專家,覺得三種艦載機當中,最需替換的是魚雷機。
原因就是,“飛魚”的飛行效能最為糟糕,掛載能力也到了極限,無法使用正在研發的新式航空魚雷。
這個認識本身沒錯。
實戰已經證明,“飛魚”的飛行效能確實很差,在遇到戰鬥機的時候很難逃脫,戰損率高得嚇人。
至於新式航空魚雷,重量超過1000千克,“飛魚”怎麼改進都用不了。
沒人想到,在實戰當中,首先受到考驗的是一直被帝國海軍當明珠的“颱風”。
戰前,連白止戰都覺得,“颱風”是一種強大的戰鬥機,哪怕有一些缺陷,也能依靠速度與火力在空戰中取勝。
所幸,新式魚雷機的研製工作遇到了大麻煩。
三種艦載機中,技術門檻最高與研製難度最大的就是魚雷機,因為魚雷機的尺寸與重量最大,對發動機的要求最高。如果用相同的發動機,就得在其他方面下大功夫,才能獲得跟俯衝轟炸機類似的飛行效能。這就意味著,需要採用更加先進的裝置,也就導致研製難度與技術風險提高。
此外,“黃蜂”的效能算是夠用,換裝發動機之後,那是相當的不錯,因此替換的迫切性不太強。
正是如此,綽號“哮天”的新式戰鬥機才獲得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在第一架戰鬥機降落到飛行甲板上的時候,周湧濤就已經在甲板上守著了。
站在艦島上往下看,反而更直觀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