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海峽內,“伊室”號戰列艦。
在瞭望員報告,看到海峽中央無名島礁上,那座已經熄滅十幾年的燈塔時,已經是夜間十點過了。
第二主力戰隊的指揮官,高寺中將已經在舷窗前面站了三個小時。
七點不到,吃了晚飯後,他就來到了司令艦橋,一動不動的站在舷窗前面,目不轉睛的看著前方黑漆漆的大海。
他到底看到了什麼?
其實,什麼都沒有看到!
“像司令官一樣站著”是高野的習慣,似乎只要模仿高野的動作,就能夠成為另外一個高野。
這一整天,高寺的心情都非常的糟糕,也可以說是沉重。
幾個月前,在離開東都灣的時候,高寺認為跟以往一樣,不過是針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進行的例行演習。即便到後來去“大門”號參加作戰會議,得知戰爭即將爆發的訊息,高寺也沒有覺得跟他有多大的關係。由他指揮的第二主力戰隊,那是名副其實的替補,根本不可能打上主力。
按最初的安排,第二主力戰隊與第五航空戰隊在南珠海活動,在突擊結束之後,接應返回的機動艦隊。
衝鋒陷陣?
當時,高寺還跟幾個高階參謀開玩笑,要是連第二主力戰隊都得披掛上陣,要麼是即將大獲全勝,要麼是即將全面戰敗。雖然在當時,高寺只是做對比,給參謀打氣,但是現在想起來,他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蠢了,竟然在開戰之前說這麼不吉利的話。那不是詛咒狹夷海軍會戰敗嗎?
凌晨,在收到高野發來的電報時,高寺就知道大勢已去。
不說什麼戰場局勢,僅一點,第一主力戰隊由雙車海峽返回東望洋的時間,就能決定海戰的最終結局。
梁夏海軍能由此大致推測出第一主力戰隊到達守望者海峽的時間,哪怕不夠準,也能夠做好部署。
這次,梁夏海軍是有備而來。
可狹夷海軍呢?
哪怕高野是神,他也無法猜到本土艦隊的行蹤。要不然,他不會發電報來,讓高寺到前面去開路!
何況,在戰前的計劃中,根本沒有提到該如何應付這種局面!
哪怕考慮到了突擊行動失敗,也沒人想到,要在遭受挫敗後去守望者海峽,跟殺出來的本土艦隊決戰。
正是如此,高寺一整天都在考慮跟本土艦隊交戰的事情。
即便在第三航空戰隊遭到襲擊的時候,高寺也沒有放在心上,畢竟就算他有心,也愛莫能助。
高寺思考的是具體戰術。
有多大的勝算?
或者說有沒有勝算?
相對而言,梁夏海軍的本土艦隊不算強大,只有四艘在上次大戰中建造的,而且沒在戰後改裝的“龍興”級戰列艦。雖然四艘戰列艦的狀態還不錯,但是肯定無法跟戰後建造的新銳戰列艦相比。
可問題是,第二主力戰隊的四艘戰列艦也好不到哪裡去。
雖然兩艘“伊室”與兩艘“富桑”均在戰後進行了改造,但是重點是動力系統,透過更換鍋爐與蒸汽輪機提高推進功率,彌補因為排水量增加而導致的速度損失。在此外,也就只是重點加強了水平防護。其他的方面,比如主炮火力與主裝甲帶,都因為可用噸位有限,沒有做任何改動。
其實,加強水平防護是戰後幾乎所有前條約型戰列艦進行改造的必選專案。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