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帝國爭霸> 第56章 大蕭條之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6章 大蕭條之禍 (1 / 2)

回到帝都,白止戰的第一感受就是深入骨髓的寒冷。

雖然這才初冬,但是白止戰覺得,比二十年前,首次來帝都的那個嚴冬還要冷,彷彿空氣都要凍結了。

不僅僅是氣溫,還有蕭條的市井。

由新曆89年開始的大蕭條,迄今已經持續了十年。

雖然在三年前,紐蘭聯邦的新政初見成效,世界各國就相繼宣佈,成功渡過最為艱難的時期,大蕭條已經過去,又一個黃金時代即將到來,但是真相卻恰好相反,而且比輿論宣傳的還殘酷。

凱恩斯主義戰勝大蕭條了嗎?

顯然,這是一個偽命題。

在紐蘭聯邦開始推行新政的時候,帝國最有名的經濟學家就斷言:那不過是往一鍋滾水裡面加了一瓢冷水,或者說是丟了一個巨大的冰塊進去,暫時把水溫降到沸點之下;因為鍋底的烈火沒有熄滅,所以要不了多久就會重新沸騰,而且鍋已經裝滿,再容不下更多的冷水與冰塊了。

那該怎麼辦呢?

在大約三年前,狹夷皇國就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帝國新曆96年初,紐蘭聯邦再一次發起號召,提議在“華城條約”與“倫泰條約”的基礎之上,簽署一份新條約,把限制海軍軍備的期限再增加五年,最好是十年,為越來越緊張的國際局勢降溫。

這個提議,得到了梁夏帝國與布蘭王國的全力支援,卻遭到狹夷皇國反對。

雖然鬧到最後,三個主要締約國達成協議,簽署了被稱為“第二倫泰條約”的第二階段限制軍備條約,但是該條約同時規定,如果狹夷皇國沒有在次年年初,即帝國新曆97年的第一天成為締約國,將全面放開對主力艦與母艦的限制,準確說是各項效能指標的上限,等於是不做限制。

結果就是,狹夷皇國沒有在次年締約,“第二倫泰條約”變成了廢紙。

在根本上,就是大蕭條所致。

如果締約,繼續嚴格的限制海軍軍備,那麼要不了五年,狹夷皇國的經濟就將完蛋,包括造船廠與鋼鐵廠在內的眾多企業將倒閉,會有成千上萬的工人失業,甚至會由次引發全國暴動。

為此,就只能把過剩的產能用來生產軍火。

哪怕這是飲鴆止渴,也比馬上完蛋好得多。

再說,如果到最後走投無路,更加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才有透過對外擴張轉移國內矛盾的可能。

在當年的年中,狹夷海軍啟動了“超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也直到這個時候,外界才知道,在“海軍假期”結束之前,狹夷海軍已經秘密完成了超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而且各項指標均大幅度超過了條約限制。

可見,狹夷皇國早就下定決心要退約,根本不會答應把期限延長五年。

這下好了,各列強重新回到了賽場上。

從經濟角度看,發展軍備跟新政中大力搞基礎建設,其實是一個道理,即透過沒有直接產出的支出來來消耗嚴重過剩的工業產能,為企業提供新的訂單,讓工廠開工,讓工人能獲得養家餬口的工作機會。

不同的是,軍備競賽需要透過軍事擴張來實現價值。

此外,這杯鴆酒的止渴效果到底如何,還因人而異。

對狹夷皇國與布蘭王國這種千萬級體量的列強來說,多造幾條戰列艦,把海軍規模擴大三分之一,就能夠在短期內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讓數十萬個家庭的數百萬、甚至是上千萬人衣食無憂。

少了幾百上千萬的饑民,國內局勢肯定能穩住。

可是,對梁夏帝國與紐蘭聯邦這種億級規模的超級霸權來說,那就不行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