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八大國柱,大國造趙承勳的後代確實非同凡樣,南江海軍船舶設計院的高階工程師也絕不是浪得虛名。
交談半個小時,白止戰有如醍醐灌頂,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很多讓白止戰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趙禹只用一句話,最多幾句就能說清楚,而且他對海軍發展方向的見解與預測也非常獨到。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在白止戰提到,不管是已經在海戰舞臺上嶄露了頭角的水上飛機,還是當前各國爭相發展的常規起降飛機,都無法攜帶能夠對大型戰艦構成威脅的重磅炸彈,更別說得把炸彈準確投向目標。受載彈能力限制,即便不考慮投彈的準確性,飛機也難以對得到厚重灌甲保護的戰艦構成威脅。
一句話說:如果炸彈沒辦法炸成戰艦,那麼運載與投擲炸彈的飛機有何用?
趙禹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舉了個例子。
潛艇。
在大戰爆發前,列強都不肯相信,這種只有幾百噸、連大口徑艦炮都沒有、遇到危險只能下潛躲避的艦艇能對一個海上強國構成威脅,甚至能左右大戰走向,因此在戰前沒有哪個國家重視潛艇。
結果,布蘭王國差點被迢曼海軍的幾十艘潛艇逼死!
有人認為,如果迢曼海軍能夠早一點重視潛艇,用打造公海艦隊十分之一的資源來發展潛艇,讓潛艇數量增加一倍,那麼這場大戰很可能在爆發的第二年就以布蘭王國投降的方式宣告結束。
可惜,現實中沒有如果。
此外,潛艇的效能與戰術應用也在大戰中突飛猛進,成了當之無愧的主力戰艦。
趙禹用潛艇來舉例,其實是在告訴白止戰,技術的發展是任何人都無法預測的,因此白止戰說的那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只要技術取得了突破,飛機的效能提升,必然能改變海戰面貌。
這需要解釋嗎?
從大樓裡出來,冰冷的秋風迎面吹來,白止戰立即就清醒了過來。
趙禹不但聰明過人,還很能忽悠。
說了那麼多話,總結起來幾乎全都是口水,沒有一句說到重點上,哪怕是讓白止戰醍醐灌頂的那幾句,也算不上是卓有遠見,要麼是早就有人提出,要麼是換了一種新奇的方式來講述。
全都是新瓶裝舊酒!
客觀一點,最多算得上旁觀者清。
仍然用飛機來說事。
技術進步是必然的,而且所有經典軍事理論都承認,戰術由技術推動,有什麼樣的技術就有什麼樣的戰術。比如在燧發槍的時代,士兵得肩並肩的站成一排。馬克沁機關槍登上戰爭舞臺後,塹壕與散兵坑取代了戰線。大戰後期出現的坦克,已能粉碎由塹壕、鐵絲網與機關槍所構成的防線。
海戰也是如此。
從木殼的風帆戰艦到鐵甲艦,再到由蒸汽機與螺旋槳推進的前無畏艦,在大戰期間稱霸海洋的無畏艦,偷襲無敵的潛艇,乃至靠魚雷改變海戰天平的驅逐艦,無一例外的,全都是技術兵器。
隨著技術進步,必然會有新的技術兵器登上戰爭的舞臺。
到那時候,取代戰列艦,改變海戰面貌是必然結果。
可見,趙禹並沒有向白止戰透露太多有價值的資訊。
唯一需要承認的是,趙禹擁有完善的系統知識,對技術兵器的瞭解遠在白止戰這些職業軍人之上。
其實,這也是白止戰最想不通的地方。
趙禹沒有上過戰場,更別說參加戰鬥,他又如何知道戰爭的潮流,靠什麼來判斷軍事的發展方向?
只是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