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之後,桅檣港。
雖然這座港灣現在是本土艦隊的母港,但是在兩年多前,這裡還只是一處供漁船避風的天然深水海灣。
每當颱風到來,附近的漁船就會來此躲避。一眼望出去,海灣裡面全是林立的桅檣。
“桅檣”這個名字就是來源於此。
在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後,港口裡面的基礎設施已經初具規模,只是仍然到處能見到漁港與漁村的痕跡。
不說別的,參與基礎建設的民夫,大部分是當地的村民,很多就是上岸的漁民。
“北河”號進入港口的時候,戰艦中部的露天甲板距離海面已經不到半米,艦尾全都沉到了水面之下。
保守估計,進水量在一萬噸左右!
“南江”號的情況更加糟糕,艦首被炸飛,艦體全部被海水淹沒,只有上層建築露在海面上。
靠上泊位之後,“南江”號立即坐底沉沒。
返航途中,這兩艘戰艦的官兵一直在積極自救,伴隨的巡洋艦提供了大力支援,要不然也回不到母港。
因為艦體上有太多的大尺寸漏洞,無法用普通方法堵死,所以只能採用抽水的方法,排出湧入艦體的海水。
為此,在回到桅檣港後,首先得修補艦體。
因為“北河”號的損傷相對來說要輕一些,所以首先修理“北河”號。其實就是設法堵住艦體的漏洞,排出一部分海水,對動力系統進行簡單檢修,確保能自行前往浦州的海軍造船廠。
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這艘戰艦也要在船塢中呆上大半年。
“南江”號的情況更加糟糕,或許要在刺州海軍造船廠維修一年。
不管怎樣,兩艘戰列巡洋艦都已回到母港。
在這兩艘戰艦安置妥當之後,“魯河”號與“粵江”號才進入桅檣港,由駁船帶領駛向深水碼頭。
白止戰已經收拾好個人物品,等到“魯河”號靠上碼頭,他就立即下了船。
他沒有去跟桂伯勇等人告別。
不是不講感情,而是他不知道該怎麼道別。
拿到調令的人就只有他一個,分艦隊司令部的其他官兵都得留在“魯河”號上,面對即將到來的狂風暴雨。白止戰覺得,他現在拂袖離去,等於在逃避,在別人眼裡,他就是一個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