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的話,這也跟在戰後誕生的各種效能先進的制導魚雷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尾流制導魚雷。
在理論上,沒法透過干擾讓尾流制導魚雷失的。
此外,為了獲得最大的毀傷效果,魚雷一般都採用以磁感應為主,主動聲納或者觸碰為輔的複合引信。說得簡單點,只要磁感應引信正常工作,魚雷將在戰艦的艦體下方,大約2到3米的深度引爆。只有磁感應引信失靈,備用的引信才會啟動,透過直接撞擊或者是在足夠近的距離上引爆。
在搞明白這些之後,帝國海軍才找到了“對付”尾流制導魚雷的方法。
負責在近距離掩護航母的護衛艦,其首要任務,就是擋住射向航母的魚雷,尤其是尾流制導魚雷!
通常,這艘護衛艦上都有一套強磁場發生裝置。
不是什麼先進裝置,也就是一個特製的電磁鐵,在啟動之後會產生很強的磁場,以此模仿噸位更大的戰艦。
如此一來,就算魚雷的定深遠遠超過護衛艦的吃水深度,在正常情況之下,就算從護衛艦的肚皮下面穿過,也不會引爆,而在護衛艦啟動了強磁場發生裝置之後,就肯定會在護衛艦的下方爆炸。
只是,負責擋槍的護衛艦肯定是凶多吉少。
尾流制導魚雷只能用來對付海面戰艦,因此全都是重型魚雷,戰雷頭的重量通常在250千克以上,而且一般都會裝填威力巨大的混合炸藥,威力是普通炸藥,也就是TNT的2倍以上。
別說是護衛艦,即便是萬噸級巡洋艦也抗不住重型魚雷。
要說的話,也就是因為威力巨大,所以在進入導彈時代之後,各主要海軍強國依然高度重視重型魚雷。
在理論上,只需要4到6條MK48這個級別的重型魚雷,就能夠擊沉一艘大型航母。
西陸集團的65式重型魚雷,在理論上只需要3條就能幹掉1艘大型航母!
換成導彈,哪怕是重型反艦導彈,至少需要10枚,還要在運氣的幫助下才有可能擊沉大型航母。
顯然,保護航母免受魚雷的攻擊,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
相對對言,損失一艘4000噸級的遠洋護衛艦,肯定要比損失1艘8萬噸級的大型航母更加“划算”。
只是,射來的魚雷不止一條。
過了差不多半分鐘,白華偉他們來到司令艦橋之後不久,那艘正在沉沒的護衛艦再次發生了爆炸。
從爆炸點,以及炸起的水柱高度來看,應該是被第二條魚雷擊中所致。
幾乎同時,安裝在航母艦尾的2套火箭深彈發射器突然開火。
幾十枚深水炸彈前都射向了航母后方,落點在航母與護衛艦之間,而且濺落區域跟航向平行。
接下來就是數十次爆炸。
深彈的定深都很淺,不是在對付潛艇,而是在對付魚雷!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保留火箭深彈發射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