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的分析並沒有錯,至少是在最初的時候,包括白華偉在內,大家都認為,在西邊偷襲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是第52特混艦隊,第51特混艦隊衝在最前面,離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更近。
這裡,其實跟海軍司令部提供的一份情報有關。
在第六十一特混艦隊遇襲後,準確說是遭到第一波攻擊之後,海軍司令部就發了一份電報給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提到在防空作戰當中攔截了一支紐蘭艦隊的攻擊機群,而另外一支攻擊機群渾水摸魚,突破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防空網,襲擊了“劉向真”號,並且重創了這艘航母。
顯然,關鍵就是攻擊機群的數量。
至少從海軍司令部的電報看,紐蘭艦隊出動了2支攻擊機群,因此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艦隊。
接下來的戰鬥,變相證明了這個推測。
在第二輪攻擊當中,充當主力的不再是艦載航空兵,變成了紐蘭空軍的轟炸機,使用的遠端重型反艦導彈。
由此不難想到,紐蘭艦隊沒有更多艦載機可用。
不然的話,為什麼要耽擱幾小時等待空軍的轟炸機?
如果連續發動兩輪攻擊,那麼在13日的凌晨,戰鬥就已經結束,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兩艘航母都將在劫難逃。
耽擱幾個小時,給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充足的準備時間。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利用這幾個小時發起一輪反擊,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戰鬥機在反擊行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如果連續遭到攻擊,反擊自然是無從談起。
正是如此,白華偉、劉尊嶺與江文龍等人才認定留下斷後的是第52特混艦隊,衝在前面的是第51特混艦隊。
這意味著,紐蘭海軍已經放棄了攻打霍瓦依群島的作戰行動。
其實,帝國海軍組織發起的反擊行動也變相證明了這個判斷。
在13日上午,收到由海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得知紐蘭海軍把登陸艦隊一分為二,在12日夜間被幹掉的是由民船組成的運輸船隊,在此後發起的反擊行動中,替特混艦隊擋了槍的才是登陸艦隊,白華偉等人立即想到,紐蘭海軍在取勝無望的情況下,不得不停止進攻行動。
不然的話,也沒必要讓登陸艦隊一分為二。
關鍵還有,登陸艦隊跟隨斷後的特混艦隊撤退。
換種方式來說,斷後的那支特混艦隊,很有可能就是受登陸艦隊所累,畢竟登陸艦的航速都不快。
為了掩護登陸艦隊,斷後的特混艦隊也就只能降低速度。
那麼,就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艦隊了。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主要任務是掩護登陸艦隊撤退,留下第52特混艦隊就足夠了,沒有必要搭上第51特混艦隊。
不過,這只是對戰場局勢做出的推測。
不管衝在前面的是哪支特混艦隊,第四十一特混艦隊都得迎上去,白華偉在12日夜間就做出了決定。
此後,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一直以30節的航速向西疾馳。
按最初的設想,戰鬥將在13日清晨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