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4艘航母,哪怕毫髮無損的殲滅了第十一特混艦隊,奪得制海權,也沒法反攻奧洲大陸。
此外,消滅3艘大型航母扭轉不了雙方的強弱對比。
與之相反,卻需要為此冒巨大的風險。
可見,哪怕第十一特混艦隊故意示弱,紐蘭艦隊也會躲在安全的後方,沒有理由去西南東望洋跟帝國艦隊決一死戰。
至於讓白華偉帶著艦隊主動出擊,至少在上半年辦不到。
原因也很簡單,沒有多餘的航母可用。
就第十一特混艦隊那點兵力,不過是防守有餘。
關鍵還有,哪怕到了下半年,也要運氣特別好,準確說是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沒有出差錯,才能夠向西南東望洋增派2支特混艦隊,把航母的數量增加到9艘,從而獲得發起進攻所需的兵力。
要說的話,9艘航母是在東望洋上發起戰略進攻的最低要求。
在打贏了霍瓦依群島攻防戰之後,帝國海軍在東望洋上,所能謀求的也就是拿下加拉帕戈斯群島。
因為紐蘭海軍加強了在該群島的兵力部署,只是作戰飛機就超過了500架,還必須考慮紐蘭艦隊,所以按照白華偉估算,至少要動用9艘航母才有望奪取制海權與制空權,並且為登陸作戰提供支援。
可見,帝國海軍也不會在上半年發動進攻。
到下半年,戰局就不好說了。
不說別的,誰能保證大陸戰場上的戰略進攻一定就順風順水?
要說的話,大陸戰場本身就是最大的變數。
別說是白華偉與李天凌,就連丁鎮南,對大陸戰場上的局面都拿不準,至少不敢拍著胸脯打保票。
關鍵就是,紐蘭共和國已經開始全力援助西陸集團。
在去年的年底,紐蘭陸軍的第一批作戰部隊就到了迢曼帝國,而紐蘭空軍的作戰部隊在此之前已經出現在了戰場上。哪怕海運航線受到了威脅,也肯定能夠在4月之前把紐蘭陸軍第3集團軍的主戰裝備全都送到前線。從實際情況來看,紐蘭陸軍第3集團軍很有可能會部署在西駱沙的西部地區。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承擔戰略防禦的任務。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紐蘭陸軍的強項。
一個集團軍有差不多20萬官兵,而且有數千輛坦克戰車等主戰裝備,還有上千門火炮與火箭炮,數百架各種型別的直升機,依託提前構築的防禦陣地,肯定能夠給帝國陸軍當頭棒喝。
何況,在該方向上,至少都還有一個迢曼帝國的集團軍。
其實,這也是施授良把反擊目標確定為攻佔西駱沙,沒提到進軍迢曼帝國,更別說掃蕩西大陸的關鍵所在。
果真如此的話,春季攻勢或許會讓人大失所望。
其實,丁鎮南在此之前就考慮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