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還有,波沙灣戰爭的開支並不全是由梁夏帝國承擔。
嚴格的說,絕大部分戰爭費用都是由盟國承擔。
等於是說,梁夏帝國利用盟國的錢打了一場只賺不賠的區域性戰爭!
從這個角度看,梁夏帝國不但沒虧本,還大賺特賺。
按紐蘭軍方的分析,如果沒有爆發第三次全球大戰,算上在戰後推銷軍火,以及幫助科威特進行戰後重建,梁夏帝國能夠從這場區域性戰爭當中獲得數千億紐幣的利潤,成為最大的贏家。
其實,參戰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承擔了戰爭費用的幾個國家,也沒有虧本,同樣撈到了很多好處。
可惜的是,新軍事學說誕生得太晚了。
如果早幾十年,哪怕早十年誕生,新軍事學說都能改變全球格局,甚至有望讓全球大戰變成歷史。
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波沙灣戰爭展現出來的全新戰爭形態,把江河日下的迢曼帝國逼上了絕路。
梁夏帝國有資本與能力發動區域性戰爭,並且在區域性戰爭當中獲益。
迢曼帝國能夠照葫蘆畫瓢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以梁夏帝國在波沙灣戰爭當中展現出來的實力,尤其是應用高科技裝備的能力,迢曼帝國的未來極為黯淡,或者說根本沒有未來可言。此外就軍事戰略而言,在隨後爆發的第三次全球大戰當中,西陸軍團奉行的,依然是幾十年前的閃擊戰與大縱深戰略,其基本軍事理論幾十年都沒有進化。
其實,在波沙灣戰爭結束前,紐蘭軍方就做過戰略推演。
就傑克遜所知,如果西陸集團沒有發動第三次全球大戰,那麼在幾年之後,梁夏帝國就會動用包括戰爭在內的必要手段,控制忒爾共和國,同時透過加強在夕梵運河的軍事部署提升在北玄地區的影響力,並且向北玄地區滲透,動搖西陸集團在陸心海南岸的根基,從側翼包圍西陸集團。
真要發展到這一步,迢曼帝國就只能繳械投降,做拼死一搏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有人早十年提出新軍事學說,以迢曼帝國在當時的實力,準確的說是跟梁夏帝國的實力對比,迢曼當局都不會選擇鋌而走險,反到有可能效仿梁夏帝國,透過區域性戰爭來擴大生存空間。
不說別的,在十年之前,只要有理論支撐,而且相信戰爭是有利可圖,迢曼帝國有很大機率透過區域性戰爭,逼迫梁夏帝國從夕梵運河撤兵,也就是退守基布要塞,從而實現對陸心海的全面控制。
有了這個基礎,西陸集團就能夠從尼羅河南下,以及從夕梵運河向東推進,擴大在世界島上的影響力。
隨著生存空間拓展,西陸集團至少還能奮戰幾十年,不至於迅速走向衰亡。
當然,也不存在透過發動全球大戰來拼死一搏的可能了。
可惜的是,丁鎮南晚誕生了十年。
現在的問題是,紐蘭共和國需要效仿迢曼帝國,去跟梁夏帝國拼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