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體上,也就是大戰爆發之後,利用岡伽羅河的內河航運,以及相對來說較為發達的鐵路交通體系,把西北地區的國防工業向岡伽羅河的中游與下游地區轉移,圍繞勒克瑙與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戰時工業中心,確保在大戰時期,國防工業能正常執行,至少得保證彈藥等關鍵物資的供應。
其實,在正式參戰之前,梵羅當局就開始按照計劃,向岡伽羅河中游與下游地區轉移軍工廠。
只是,梵羅國的軍事工業根本算不上發達。
努力發展了十幾年,也就只能生產最為普通的彈藥,以及利用進口的零部件組裝一些陸軍的武器裝備。像戰鬥機這些較為複雜的武器裝備,最多隻能進行簡單的維護,連大修都做不到。
要說的話,梵羅國的國防工業還不如巴鐵。
至少,巴鐵已經能夠自行生產第三代主戰坦克,而且充當主力的第二代主戰坦卡的國產化比例已經達到100%,第三代主戰坦克也達到了75%,僅有彈道計算機、電子裝置等精密零部件需要從國外引進。
迄今為止,梵羅國還無法完全獨立自主的生產主戰坦克。
雖然早就從紐蘭共和國引進了M1A1的生產線,還購買了生產許可證,但是坦克炮、燃氣輪機與複合裝甲,甚至是主裝甲所用的高強度合金鋼,都需要從紐蘭共和國進口,沒辦法自行生產。
正是如此,M1A1的產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羅當局沒有想過增強工業實力來提高主戰坦克的國產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個辦法。
引進一種更加容易生產,技術要求更低的主戰坦克。
結果就是,梵羅陸軍在引進M1A1的同時還從西駱沙購買了T72,並且在本土進行組裝生產。
此外,還是簡化的“猴版”。
就傑克遜所知,西駱沙出口給梵羅國的T72沒有采用複合裝甲,只是在幾層裝甲鋼板之間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羅國自行生產的那些T72,因為工藝不達標,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雖然在外觀上,梵羅國的這些T72跟西駱沙的T72沒什麼區別,但是實際的防護效能卻是天差地別。
按照梵羅陸軍做的測試,梵羅自產T72的防護效能還比不上M60的早期型號、
即便是從西駱沙進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M60稍微好點,遠遠比不上M1A1這類第三代主戰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這樣,T72的自產率都還沒有達到100%。包括髮動機在內,很多關鍵零部件都得從西駱沙進口。即便是梵羅當局宣佈實現國產的坦克炮,可用壽命也只有進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術含量最高的穿甲彈是完全依賴進口,梵羅國根本就沒有生產高強度鎢合金的能力。
跟M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夠在和平時期以維護保障的名義大量進口無法生產的零部件,確保生產工作在戰時不會受到影響,至少能保證在取得技術突破之前讓生產繼續下去。
其實,梵羅國就是這麼做的!
按梵羅當局提供的資料,只是發動機,就儲存了上萬臺,不過大多是進行了翻新處理的舊貨。雖然這些發動機的可用壽命都所剩無幾,短的才幾百小時,長的就上千小時,但是以戰時消耗速度,問題還不大。
存在問題的不止是主戰坦克,而是幾乎所有的主戰裝備。
說得難聽一點,在大戰爆發之前,就連制式槍彈都需要進口!
這些問題,能在大戰期間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