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在野戰中避無可避的雷場,城市戰更讓帝國軍隊頭痛。
用前線官兵的話說,寧願跟在掃雷車後面走進雷場,也不願意坐在步兵戰車裡面進入敵人盤踞的城市。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資料,在波沙灣戰爭中,聯軍遭受的傷亡超過一半跟城市戰有關。
正是如此,只要有選擇,帝國軍隊都會避開敵人控制的城市,就算避不了,也會透過包圍與火力打擊對付盤踞在城市裡面的敵人,哪怕必須得攻佔城市,也會花大量時間進行前期準備。
其實,波沙灣那邊的最後一場城市戰,即攻打摩蘇城的戰鬥,第七裝甲師給帝國陸軍的其他作戰部隊上了一課。
圍攻摩蘇的戰鬥持續了近2個月,第七裝甲師用了50天做準備。
在整個9月份,第七裝甲師對摩蘇城都是圍而不攻,並且透過炮擊與轟炸,持續不斷的削弱城內敵軍的作戰能力與戰鬥意志。關鍵是,第七裝甲師充分利用各種戰術偵查裝置,儘可能提高打擊精度,確保在打擊頑敵的同時把附帶傷害獎到最低限度,並且為離開城區的平民提供必要的人道主義救助。
經過這些努力,在進入大規模火力打擊階段的時候,僅剩下不到五分之一的平民滯留在摩蘇城內。
只是,到這個時候,第七裝甲師依然沒有立即發動進攻。
接下來就是高強度的無差別火力打擊。
為了提高打擊效果,其實是增強火力打擊對敵軍官兵戰鬥意志產生的影響,主要使用的重磅炸彈與大口徑重炮。
因為帝國陸軍的制式榴彈炮僅有3種口徑,即100、150與200毫米,彈丸的長度也受到了嚴格限制,威力受裝藥量的限制,所以前線部隊的官兵設法搞到了幾十門西駱沙生產的2S4型240毫米迫擊炮。
這種巨炮簡直就是為城市戰而生。
使用重達130千克的高爆彈,2S4更像是一種專門為了拆樓而設計的重炮,基本上一發就能轟垮一座大樓。
用來對付地堡,效果更理想。
其實,2S4在設計的時候針對的也就是地堡之類的掩體,而且憑藉高拋的彈道,非常適合在環境複雜的城市裡使用。
要不是繳獲的彈藥已經用光,炮擊還會持續到10月底。
至於轟炸,那就更加不用多說了。
按照第七裝甲師的要求,在攻堅準備階段,除非有特殊要求,不然攻擊機全都使用500千克以上級別的高爆彈。能不能消滅城區內的敵人是一回事,關鍵就是要透過轟炸,徹底打垮敵人的鬥志。
如果只是幾天,那還沒什麼,可這樣的高強度火力打擊足足持續了20天。
到10月下旬,第七裝甲師的作戰部隊開進城區時,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甚至沒遇到多少敵人。
結果就是,僅用了一週,其實是5天,第七裝甲師佔領了整個摩蘇城。
至於後面兩天,其實是在收容與安頓戰俘。
此後,趕來接替第七裝甲師的穆阿聯軍又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搜尋與營救那些掩埋發廢墟里面的人員,特別是沒能趕在無差別火力打擊開始之前撤離的平民,並且負責救助與安置聚集在城外的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