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外界的評價,梵羅陸軍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主戰坦克,打了一場第一次全球大戰模式的陣地戰。
單純的以戰術水準而言,梵軍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的表現,還不如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的水平。就算在地面戰場上鮮有表現的紐蘭陸軍,也知道裝甲部隊的頭號價值是快速突擊,而不是停下來跟敵人打陣地戰。
可惜的是,過去了差不多20年,梵軍依然沒什麼長進。
當然,這也是梵羅國軍事戰略轉變的一大依據。
簡單的說,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前,梵羅國的基本戰略是消滅巴鐵,完成統一的宏圖大業,因此在國防力量的建設上,肯定以進攻為主。可是隨著巴鐵與梁夏帝國結盟,以及加入了東方集團,透過發動戰爭的方式統一南方次大陸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而且來自梁夏帝國的軍事威脅,頓時就讓梵羅國處於被敵人團團包圍的窘境之中,也就需要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
以防禦為主的戰略,自然沒有理由加強邊境地區的基礎建設。
在邊境防線崩潰後,糟糕的道路交通條件,將成為攻入梵羅國本土敵軍的頭號大敵!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明白,梵軍為什麼沒有動用部署在焦特布林的主力部隊,反到從烏代布林抽調部隊北上。
原因只有一個:梵軍高層沒將巴爾梅爾的東方聯軍當成威脅。
從巴爾梅爾到巴利,或者是焦特布林,公路里程均超過250千米,而且幾乎全程都是在沙漠裡面行軍。
顯然,就算聯軍的後勤保障能力非常強悍,都需要數日,才能走完這250千米。
關鍵就是,需要淡水的,不止是作戰人員,還包括幾乎所有主戰裝備。
比如,聯軍的主戰坦克所使用的發動機冷卻液,其實就是加了新增劑的純淨水,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純淨水。
一支旅級部隊在執行突擊任務的時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500噸淡水。
在通常情況下,淡水是就地獲取,一般是用專門的裝置進行淨化處理。
只要沿著這條線路,也就是發源於阿拉瓦利嶺北端,向西南流入梵羅沙漠的盧尼河向東推進,水源就不是問題。
不過,這嚴格限制了聯軍的進攻方向。
簡單的說,在到達巴利或者焦特里爾之前,聯軍只能沿著盧尼河推進。
至少需要讓主力裝甲部隊留在盧尼河附近。
如果提前展開,擴大進攻的正面寬度,必然會對後勤保障造成嚴重的負擔,甚至會導致進攻行動難以為繼。
哪怕裝甲部隊能在荒漠裡面快速推進,也需要動用足夠多的車輛運送物資。
關鍵得是具備越野行進能力的軍用運輸車。
在理論上,支援第五陸戰師,至少需要5000臺20噸級的軍用運輸車。
去哪裡找這麼多軍用運輸車?
當然,梵軍的這一系列舉措,無一例外的證明,由丁鎮南策劃的欺騙戰術,已經產生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