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在南部戰場的作戰行動來說,在大規模的空中打擊行動當中,實際投入的作戰飛機比理論計算的多了50%。
這樣的話,就需要海軍提供1000架作戰飛機。
去哪裡找1000架作戰飛機?
其實,這還是一個次要問題。
不管怎樣,帝國海軍算得上家大業大,而且之前部署在陸心海的地五十一特混艦隊,以及東望洋的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與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均已遭受重創,短期內不會派上戰場,這裡就是足足7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算上在開戰後組建的幾支聯隊,湊夠1000架作戰飛機也不是什麼難事。
相對而言,真正的麻煩其實是隸屬空運司令部的運輸機。
因為沒想到要提前發動戰略進攻,所以在做計劃的時候,丁鎮南按照支援第五陸戰師的標準向空軍司令部申請空運支援,空軍司令部也是根據這個要求,向南方次大陸派遣大型運輸機。
除了之前提到的60架“運15A”,還有40架“運10A”與80架“運11”。
顯然,這些運輸機肯定無法同時為兩場在內陸地區進行,而且得跨越梵羅沙漠的大規模進攻行動提供支援。
要說的話,只是支援一個方向的大規模進攻行動都有點勉為其難。
不然的話,在策劃針對代奧格爾的突擊行動時,丁鎮南也不會對第五陸戰師投入的兵力做出嚴格限制。
關鍵就是,“運10A”無法在野戰機場起降,“運11”又無法運載主戰坦克這樣的大型主戰裝備。
此外,李天凌已經提到,當前最吃緊的就是運輸機。
不要忘了,需要轉移的還有大批作戰部隊,包括西北戰區那邊需要撤到後方進行整編的十幾個師的數十萬官兵。
在東望洋那邊,同樣有大量物資需要送往前線。
何況,北玄地區的局勢也非常的緊張,而且海運頂多是望梅止渴,很多重要的戰備物資與軍事裝備還是得依靠空運。
結果就是,就算帝國空軍裝備了數千架運輸機,依然是捉襟見肘。
用李天凌的話來說,因為有西北鐵路,而且海運航線還算是暢通無阻,巴鐵的本土安全也有足夠保證,所以在短期之內,不要指望空軍司令部會向南方次大陸增派運輸機,能夠保住現在的機隊就不錯了。
這裡面的關鍵原因,李天凌沒說,不過丁鎮南能夠想到。
其實,就跟白華偉有關。
雖然守住了霍瓦依群島,但是對帝國來說,這等於是背上了一個包袱,而且這個包袱原本應該丟給紐蘭共和國。
沒錯,就是霍瓦依群島。
按最初的作戰計劃,在霍瓦依群島攻防戰結束之後,應該是紐蘭當局為守住攻佔的島嶼發愁,帝國海軍則趁此機會後撤,縮短後勤補給線,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負擔,避免在東望洋投入太多的兵力。
只有這樣,才能利用節約出來的兵力,準確的說是作戰物資,在其他戰略方向上發起大規模進攻。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利用霍瓦依群島釣住紐蘭共和國,趁此機會掃平世界島。
結果卻是,紐蘭海軍遭到了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