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成人口密度的話,差距就很明顯了。
西北地區還不到30萬平方千米,佔國土總面積的8%,卻供養了3億多人。北部地區接近50萬平方千米,佔比為15%,人口也超過3億。南部地區超過140萬平方千米,佔比超過了40%,人口還不到3億。
可見,西北地區的人口密度最高,而南部地區最低。
如果計算農業產值,北部地區則是絕對的第一。
梵羅國的各地總面積在24億畝到27億畝之間,為全球第二,僅比紐蘭共和國少了不到百分之十,至少都比梁夏帝國多了2億畝。在糧食產能方面,梵羅國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梁夏帝國與紐蘭共和國。
在這20多億畝耕地中,岡伽羅平原佔了4成。
得益於良好的光熱條件與充沛的降雨,以及肥沃的土壤,岡伽羅平原一直都是梵羅國的糧倉。依靠4成的耕地,產出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糧食,供養了7億多梵羅人,甚至能用來出口創匯。
其實,梵羅國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之一。
只看自然因素,由岡伽羅河沖積了數千萬年才形成的岡伽羅平原,絕對是這顆星球上面最適合農業耕種的地方。拿水稻來說,同緯度地區只有岡伽羅平原能一年三熟,而且不需要大量使用化肥。
從無極高原上衝刷下來的淤泥足足有數千米厚,即便再過幾千年都很適合耕種。
關鍵還有,梵羅國依然是典型農業國,全國有超過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並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即便是城市裡的居民,也有很多是從事第一產業,或者跟農業相關,比如食品加工與農具銷售。
從這個角度看,北部地區的重要性並不在西北地區之下。
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西北地區與北部地區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從西到東,橫貫梵羅國的“梵羅河岡伽羅河走廊”,而這也是梵羅國的基本盤,但是在這條走廊的西南方向上,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缺口,也就是位於德干高原西北、岡伽羅平原西部、在德城南面數百千米之外的馬爾瓦高原。
說是高原,其實更像是丘陵地帶。
如果把岡伽羅平原說成第一臺階,那麼馬爾瓦高原就是第二臺階。
也就是說,如果敵人從西邊殺入,然後沿著馬爾瓦高原向東推進,就能夠切斷西北地區與北部地區的聯絡。
更加重要的是,德城所在的西北高原,在地理層面上也屬於第二臺階。
說得直接一點,在控制了馬爾瓦高原之後,東方聯軍既可以北上強攻德城,也可以南下征戰德干高原,還能向西掃蕩岡伽羅平原。反過來,梵軍只要丟失馬爾瓦高原,就必然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
早在6年之前,梵羅當局就認識到了馬爾瓦高原的價值。
前面就提到過,周湧濤出任帝國首輔之前,紐蘭共和國依仗SR71A“黑鳥”3倍音速偵察機率先服役,利用在梵羅國租用的軍事基地,對帝國本土進行戰略偵察,最終導致嚴重的軍事對峙。
當時,帝國就向巴鐵的南部地區增派了3個主力師,擺出了準備在地面開打的架勢。
這3個師,只有1個師部署在卡拉港,另外2個師在北面的海爾布林,直接面對馬爾瓦高原。
帝國陸軍的戰略意圖非常的明顯,在開戰之後全速向東突擊。
只要帝國陸軍的裝甲部隊站上馬爾瓦高原,梵羅國必定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