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法採購足夠多的主戰裝備,所以帝國陸軍只能想別的辦法,比如設法延長主戰裝備的服役時間。
此外,就是把這些“半退役”的主戰裝備以封存方式存放在前沿基地。
還是拿主戰坦克來進行對比,除掉援助與出售給友好國家的之外,所有退役的ZT80都在進行必要的處理之後,放置於西北與南部戰區的幾處前沿基地,在巴鐵北部,位於伊堡西邊的白沙基地的地下倉庫裡面就有600輛。只需要做簡單的處理,這些坦克就能夠達到服役狀態,交付給作戰部隊使用。
600輛坦克能裝備2個機械化步兵師,或者4個機步旅。
其他主戰裝備也是如此。
此外就是,封存的退役裝備,大多儲存在南方戰區,而現役主戰裝備,主要配屬給西北戰區。
當然,原因也很好理解。
西北戰區直接面向西陸集團,不管是迢曼陸軍,還是西駱沙陸軍,都擁有很先進的主戰裝備,比如說T80與“豹”2系列主戰坦克,兵力也非常充足,戰鬥力不容小覷,必須得小心應付。
相對而言,梵羅陸軍明顯差得多。
別看梵羅陸軍有上百萬常備兵力,數百萬預備役與民兵,在戰時能動員上千萬,甚至更多的作戰人員,可是在主要裝備方面,梵羅陸軍是名副其實的萬國牌,在很多方面還比不上巴鐵陸軍。
仍然用主戰坦克來說事。
梵羅陸軍的主戰坦克分成了西駱沙與紐蘭兩個派系。
前者的代表是大約2000輛T72,其中的500輛為直接進口,另外1000輛為進口零件之後在本土坦克廠組裝,剩下的500輛則是按照許可證生產,至今都在以每年300輛的速度生產。
這些坦克的戰鬥力,也就那個樣。
雖然按照可靠情報,在直接進口的500輛當中,有部分是西駱沙自用的B型,跟出口的猴版有明顯區別,效能並沒有縮水,但是其他的1500輛肯定都是猴版,效能遠遠比不上西駱沙自用的型號。
關鍵還有,梵羅陸軍肯定沒有獲得新式穿甲彈。
如果使用出口型穿甲彈,哪怕坦克炮沒有縮水,威力也無法保證。
在波沙灣那邊,伊軍的T72在通常的交戰距離上,沒辦法打穿ZT99B的正面裝甲。按帝國陸軍做的測試,就算把交戰距離縮短到500米,也需要足夠好的運氣,伊軍的T72才能使用出口型穿甲彈打穿ZT99B的車體正面裝甲。面對更厚的炮塔正面裝甲,出口型穿甲彈全射程無法洞穿。
當然,T72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價格便宜。
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成為梵羅陸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主戰坦克。
至於後者,除了直接從紐蘭共和國進口的幾百輛M1A1之外,也就是以M1為基礎,根據梵羅國的國情設計的“阿瓊”,以及按M1A1的標準進行改進,作戰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強的“阿瓊”2。
只是,這3種主戰坦克的數量都不多。
梵羅陸軍到底裝備了多少輛M1A1,一直存在不同的說法。
在M1問世之後不久,梵羅陸軍就從紐蘭共和國引進了一批,只是實際的接受數量比合同數量少得多,不到100輛。
道理也很簡單,在正式裝備之後,梵羅陸軍就發現,其105毫米線膛炮的威力偏低,根本無法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摧毀敵人的坦克,即便採購最新式的穿甲彈,也無法對付在服役期間遇到的新式坦克。
為此,後面的批次全都更換成配備120毫米滑膛炮的M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