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略層面上,這就要求必須以防禦為主。
對梵羅國來說,最大的優勢,並非數百萬大軍,而是超過了10億的人口,以及炎熱潮溼與和網密佈的岡伽羅平原。
言外之意,梵羅國能依託的,絕不是沿著邊境線佈置的防線。
要說的話,這也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後,巴鐵跟梁夏帝國結盟,梁夏帝國直接干預南方次大陸戰略格局之後,唯一能夠採用的防禦戰略,也是梵羅國在過去十幾年裡進行國防建設的基本理論依據。
正是如此,到了10月,紐蘭共和國正式參戰之後,梵羅國並沒加強進攻力度。
當然,這很好理解。
就算紐蘭海軍在東望洋大獲全勝,也不可能立即出兵梵炎洋,最多能打通前往西南東望洋的航線,並且策動奧洲舊移民反抗組織起事。在拿下奧洲之後,才能利用奧洲西部港口進軍梵炎洋。
顯然,這需要足夠多的時間。
哪怕奧洲的土著居民一直在盼望紐蘭大軍,因為忠於梁夏帝國的新移民高達上千萬,也肯定不會輕易屈服,所以就算紐蘭海軍掌握了絕對的制海權,也需要耗費幾年時間才能控制奧洲。
至於另外一邊,經過遠望角,由南夕落洋進入梵炎洋的航線,因為南玄是東方集團的成員國,梁夏帝國在南玄也有數萬駐軍,還有十幾座大型軍事基地,所以從這邊進入梵炎洋的機會更加渺茫。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梵羅國都得孤軍奮戰。
按戰後披露的訊息,在9月下旬,梵羅當局擬定了“停戰宣告”,如果紐蘭共和國沒有按承諾在10月初參戰,就立即發表,爭取能單方面跟梁夏帝國媾和,做出必要的犧牲以保全國家的核心利益。
其中,包括解散迪迦拉政府,如果有需要還得考慮讓迪迦拉承擔戰爭罪名。
即便到了10月份在紐蘭共和國按照承諾參戰之後,梵羅當局依然持觀望態度。
顯然,在“霍瓦依群島攻防戰”宣告結束之後,梵羅當局的立場就更加明確了。
在紐蘭海軍輸掉海戰後,已無任何打通海運航線的希望,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都難以扭轉戰局。
那麼,擺在梵羅當局面前的選擇,其實就是在何時釋出停戰宣告。
說得直接一點,是在什麼時候向梁夏帝國提出停戰請求。
客觀的講,不管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遭受多麼慘重的損失,都必須獲得跟梁夏帝國進行停戰談判的籌碼。
正是如此,在回到卡拉港的當天,丁鎮南就收到了訊息,西北戰場上的梵軍在有秩序的撤退,而且留在後方的作戰部隊已經進駐邊境防線,開始加強邊境地區的防禦部署,為抵擋巴鐵軍隊的反擊做準備。
關鍵還有,已經有部分非戰爭部門離開了德城,遷往岡伽羅平原西南,德干高原西北的佔西。
梵羅當局已經啟動遷都計劃!
前面已經提到,梵羅國首都德城在帝國遠端炮兵的打擊範圍之內,而且沒有有效的防禦手段。
為此,梵羅當局早就制訂了在戰時遷都的秘密計劃。
只是,丁鎮南怎麼都沒想到,聯軍還沒有發動反擊,梵羅當局就開始遷都!
不過,這也反映出,梵羅當局對勝利沒有多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