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蛇打七寸,在東線義大利軍隊積累了二十五萬兵力,而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手中只八萬人,所以推不動威尼斯很正常。
但是,戰爭一但開啟了突破口,全面開花才是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想要的局面,在東線奧匈帝國憑藉少數人對陣義大利王國就已經是一場勝利。下面,還是要看奧匈帝國海軍能不能開啟新局面,開闢新的戰場。
……
亞得里亞海。
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海面上極速航行,領隊的正是從阜姆(今克羅埃西亞裡耶卡)出發的奧匈帝國海軍艦隊。
“這一次該我們反擊了!上次沒有乘勝對義大利海軍進行反擊,一直是我心中的遺憾,這一次我們一定要讓義大利海軍再次認識到帝國海軍的進步!”威廉·馮·特格特霍夫站在甲板上自信的對著下屬們說道。
“這次我們一定會繼續確定勝利!”
“帝國萬勝!……”
這就是威廉·馮·特格特霍夫這個名字給奧匈帝國海軍帶來的信心加持。
利薩海戰勝利後的,威廉·馮·特格特霍夫成為了奧地利的英雄人物,弗蘭茨敦促他南下達爾馬提亞海岸,以保障該地區海軍基地的發展。
同歷史上不一樣,這次威廉·馮·特格特霍夫對達爾馬提亞海岸的軍事基地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升級,因為原歷史的1867年他執行了一次悲傷的使命,去墨西哥運送他的恩主,被華雷斯·貝尼託槍決的馬西米連諾皇帝的遺體回到故鄉。
現在馬西米連諾一世活的好好的,而且成了東非海軍總司令,也就沒有耽誤威廉·馮·特格特霍夫建設達爾馬提亞海岸軍事基地的時間,而且兩人還就未來海軍發展進行了一些交流。
1868年他成為奧匈帝國海軍部長,軍事委員會委員和上院議院,封男爵,大力推行對奧匈帝國海軍的全面改革。
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奧匈帝國海軍極速縮小了同義大利海軍在艦船方面的差距,比歷史上強了許多。
其中因為東非從奧匈帝國海軍淘了兩艘舊船,所以奧匈海軍趁機以此為藉口添了兩艘新式戰艦,而弗朗茨也同意了,畢竟是為自己弟弟斐迪南大公擦屁股,雖然恩斯特象徵性的付了點錢,但是基本等於白送。
不過可惜的是奧匈帝國的兩艘新式戰艦還在的裡雅斯特造船廠裡躺著,剛剛完成甲板鋪設,還不能參與這次戰鬥。
“報告,西北方向發現義大利軍艦。”
“讓利薩號靠過去!”
奧匈於1867年開工建造了利薩號鐵甲艦。利薩號採用了誕生不久的中央炮室設計,排水量達7000噸,符合當年的一等鐵甲艦標準。利薩號是奧匈戰列艦的始祖,現在則是威廉·馮·特格特霍夫的指揮艦。
同春風得意的奧匈帝國海軍相比,對面義大利海軍的日子就比較憋屈了,雖然上次戰爭義大利取得了威尼斯作為新的海軍基地,但是經費大幅度縮減導致義大利海軍這段日子過得很拮据。
1869年開始,逐漸走出利薩海戰陰影的義大利王國終於打算開始海軍擴張計劃了。
因為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恢復了地中海的戰略意義。義大利也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護其在該地區的貿易航線。但是計劃還沒制定,奧匈帝國就向義大利宣戰了。
這對於義大利海軍又是一個巨大打擊,兩國開戰要是推遲幾年,等自己完成升級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