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宋和婆羅洲也一樣,早就被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給開墾好了。
大唐現在把土地佔下來,其實就是撿現成去了。
不說別的,光是這些到手的良田,大唐同荷蘭和西班牙開戰這一仗就打的很值。
這年頭,工業固然重要,但糧食的份量卻也同樣不差。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
一個國家,無糧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
這三者中,糧是排在第一位的!
因為,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唯獨不能沒有飯吃!
看著這些耕地資料,李奕原本因為大唐誇張的人口數量而凝重的心情,變得舒緩了許多。
因為,這17億畝,只是當前的資料。
隨著大唐繼續開墾遼東關外和南洋,大唐的耕地數量必然還會繼續增加。
耕地數量增加,再加上工業發展,以及大興基建所提供的勞動崗位,多管齊下,目前大唐的社會矛盾雖然有,但已經不像是咸豐年間那麼嚴重,有了些盛世的跡象。
歷史上所謂的同治中興是怎麼來的?
說白了也就是,太平天國起義極大的消耗了南方的人口,甘陝的H亂又消耗了北方人口,人口消耗多了,再加上闖關東關外被開發出來,社會矛盾可不就是緩解了嗎?
社會矛盾緩解了,中興不就來了嗎?
李奕合上手中的報告,臉上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了一抹笑容。
隨後,他又翻閱起了下一份奏報。
這份奏報是大唐財政部提交上來的去年一年大唐的財政收入,以及開支情況。
大唐去年的財政收入中,主要是以稅收為主,除去稅收之外,還有軍貿所得,戰爭繳獲等。
至於說像是大唐皇家銀行之類的皇家商行下屬企業的利潤上繳,這個是直接歸於內帑的。
大唐的內帑和國庫是兩個系統。
國庫是朝廷的錢,官府的錢,皇帝要呼叫需要走朝堂上的程式。
而內帑,是皇帝的小金庫,想用隨時可以呼叫。
這兩者自然不能混為一談。
這其中,稅收所得約為三億五千萬,和前年比起來,去年大唐的稅收總額增長了大約17%。
其中,主要分為農稅,商稅,關稅,印花稅,鹽稅,茶稅,地稅,個人所得稅等不同稅種。
其中,農稅,商稅,關稅,地稅四者為大頭。
尤其是隨著大唐開海,以及工商發展,商稅和關稅這兩個稅種的稅收總額節節攀升。
如今兩者相加,差不多已經佔了大唐稅收總額的百分之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