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又聊了一會兒,張潮看時間不早了,就告辭離開了作協。
看著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盡頭,小會議室裡突然就陷入了寂靜。張抗抗對鐵寧道:“這小子……這小子……”這小子究竟怎麼樣,她最後還是沒有說出自己的意見來。
高洪波道:“不知道這一次「茅盾文學新人獎」,能不能造上一些聲勢——至少目前來看,效果還可以。”
鐵寧依舊是溫婉地笑著道:“你們是不是覺得被這麼個‘半大小子’牽著鼻子走,有些……不好接受?”
姜子龍抽了口煙,緩緩吐出了一個菸圈,然後才道:“要說心裡不彆扭,那是撒謊。說句實在話,他進來的第一天,我就覺得不可思議——就算他名氣再大,評獎這麼嚴肅的事情,怎麼能讓毛頭小子參與?簡直倒反天罡!”
劉恆笑問道:“後來呢?”
姜子龍又吐了一口煙,接著道:“後來嘛……小夥子其實態度挺謙虛的,做事也很踏實。給的各種意見很中肯,既不拍馬屁,也不故意反對博眼球,說什麼都有理有據。
尤其是他列的那些數字……那些數字……”
幾位主席、副主席都默默地點了點頭,張潮在這次參與「茅盾文學新人獎」的籌劃過程中,提出的基於資料的種種全新概念——「讀者畫像」「接受光譜」「代際演進」……完全重新整理了大家對文學評價的既有觀念。
以往的評獎機制是什麼樣的?
各地作協、出版社報送作家或者作品,然後進入漫長的審閱過程(有時長達一年),接著就是標準討論和不記名投票……
最終難免演變了排排坐、分果果。
張潮將網路社交平臺與視覺化資料引入評選機制以後,一方面分化、制約了評委手中的權力,但另外一方面也解放了評委,讓他們有充足的理由搪塞那些找上門來的人情。
這樣的制度肯定還有漏洞,但是在施行之初,確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而對於鐵寧來說,這是她正式擔任主席以後辦的第一件具有開創意義的“大事”!
雖然此前巴老臥床10多年,她也已經實際主持工作多年,但是真等這個擔子全壓到她肩膀上的時候,仍然感到難以承受。
這不是地方作協,可以躺平混日子。她要面對幾乎是一個“爛攤子”——作協的權威弱化、爭議不斷;傳統圖書市場不斷萎縮,文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斷衰弱;世界性的認可度極低,中國文學被整體邊緣化;青年作家梯隊斷層嚴重,成功者多視體制為束縛……
鐵寧還是想要辦點實事的,她所帶領的這一屆班子也有些奮發之志。「茅盾文學新人獎」就是在不改變現有格局的情況下,做的一種嘗試。
而張潮,就是一個最好的“抓手”……
只不過王蒙告誡他們了,張潮雖然不是個叛逆青年,但也不是可以隨意用體制權威拿捏的乖寶寶,不論想要讓他做事,還是借勢,都得和張潮商量著來。
不然和張潮進入對抗狀態,恐怕先受不了的,會是作協……
新聞釋出會後,張潮關於「茅盾文學新人獎」的發言,也被各家媒體以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報道與解讀。
「茅盾文學新人獎」的熱度,再次衝到了輿論場的中心位置,也引發了種種連鎖反應。
首先是新聞釋出會的“主角們”——網路文學作家。
他們原本和大部分人都以為單獨設立「網路文學新人獎」是就為了給其他傳統的、詩歌、散文新人獎做個陪襯、造造勢,結果被張潮這麼一說,這使命感一下就上頭了啊!
這可是張潮,不是隨隨便便哪個文學評論家施捨了一點廉價的誇讚——張潮直接把自己放在了「網路文學作家」的位置上,為大家正名、加油。
而且拿出來的資料一個比一個震撼,網文作家們都懵了:“我(們)有這麼牛逼嗎?”
「起點中文網」在張潮的提醒下,順勢舉辦了一個“加更日”,提議所有網文都在那天加更一章,來回饋讀者;同時“加更日”所投的月票,也翻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