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重生2004:獨行文壇> 第332章 這是違反組織原則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32章 這是違反組織原則的! (1 / 3)

俗話說:文無第一。藝術審美千奇百怪,文學家對作品的追求也各有其志,所以想讓文人們普遍服氣某個同行是很難的,更別說“俯首稱臣”了。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劉震雲還說了一句:“莫言能獲獎,表明中國至少有十個人也可以獲獎。”言語中多少有些不服氣。

這兩人還是好朋友。

可偏偏瑞典人馬悅然就做到了。

馬悅然是瑞典著名的漢學家、翻譯家、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瑞典學院院士、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漢學教授和系主任……

當然,對中國作家來說,他最重要身份是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

身為唯一懂得中文的諾獎評委,多年來他始終致力於發掘、推薦中國作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範圍。像曹乃謙就是經過他的高度評價以後,才逐漸受到華語文學圈的普遍重視。

而對於中國作家來說,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始終是一個集體心魔。這種心魔折磨了中國作家們整整30年,以至於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發軒然大波。

馬悅然曾說1988年如果沈從文不在5月份去世,那一年的獲獎者就是他,就曾讓已經淡出人們視野許久的沈從文重新重新炙手可熱。

後來老舍的兒子說父親老舍也是因為去世才沒能獲得諾獎,也成功引起了一番唏噓感慨——直到2017年,諾獎提名名單50年保密期限過了,大家翻閱檔案,才發現老舍從未被提名過。

這些都能反映國人和文學界對諾貝爾文學獎曾經有多麼“狂熱”。

所以別看莫言獲獎以後大家這個不服、那個不屑,但之前別說獲獎了,拿到一個提名都要在媒體上各種放話,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

包括經常有人搬出李敖說的“不出賣自己的祖國,就獲不到諾貝爾文學獎”這句話來佐證諾獎的不公,卻不知道李敖當年獲得提名時,他多次上節目提及都是喜笑顏開的模樣,甚至在《燕京法源寺》再版的封面上都要印“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只不過後來沒得獎才變得“清高”了起來。

只能說輿論風向和國民心態的變化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

馬悅然身為掌握諾貝爾文學獎最終投票權的終身評委,自然成為中國文壇所追捧的“皇帝”。就在兩年前,國內最權威的媒體還曾專訪過他,標題就是《中國作家何時能拿諾貝爾文學獎?》

“皇帝”說的話,可不就是“聖旨”?

這也難怪文學評論界要緊急組織起來對張潮的作品給予“高度評價”,否則“皇上”一怒,大家不知道又要被媒體批鬥多久。

當然,馬悅然本人肯定沒有這麼傲慢,會把自己當皇帝;他與中國文學界的來往也基本是真誠而善意的——但架不住大家都有一顆過度熱切的心。

張潮是最沒有這個“心魔”的作家了——他早就知道結果,所以格外淡定。見不見馬悅然,對他來說並沒有差別——反正他這個年紀,馬悅然就是老年痴呆了,也不可能找人提名他去評諾獎。

只不過既然“皇上”都把機會送到嘴邊來了,自己不利用不就可惜了?

所以在聽到鄒光明這麼說以後,張潮有些可惜地“嘖”了一下,說道:“下個月嗎?那可能不太湊巧,我很可能不在國內。不然您替我轉達一下對馬老先生的問候?”

鄒光明一聽就著急了,連忙拉著張潮到了自己的辦公室,關上門,才問道:“你這不是才從美國回來沒多久,又要出去?你……你準備移民了?”

這時候國內還在移民熱的尾巴上,不少名人、明星都辦了移民,美國是首選,然後是加拿大、英國、新加坡,都去不了的至少也弄個香港身份。

以張潮現在的財富、名譽,又頻繁出國,移民再正常不過,而且還不會受到什麼非議,甚至上個電視節目能當光榮事蹟來講。

所以鄒光明會有此一問。

張潮倒是被嚇了一跳,連忙道:“當然不是……正事,要去日本。”

鄒光明鬆了一口氣,問道:“日本?那邊又要給你頒獎了?這事著急嗎?”日本文學獎多如牛毛文學界都知道,又聽說張潮的《刑警榮耀》在那邊賣的不錯,才有此一問。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