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道:“這是一種源於無知的偏見——只要我不知道,那就是假的。我們一般說過去能上網的都是‘高知’和‘精英’,或者乾脆是‘有錢人’,那怎麼在網路上寫、的,就是‘草根’了呢?
這種邏輯不是很弔詭嗎?”
問問題的記者啞然,不知該怎麼接話。
張潮繼續道:“根據社科院最新調研和起點網的內部資料交叉比對以後顯示,網路文學核心創作者中本科學歷佔比61.2%,碩士及以上學歷者達17.4%,這個比例與傳統文學期刊作者群體基本持平。
初選名單中,《新宋》的作者阿越系四川大學歷史學碩士;《竊明》的作者灰熊貓是留學法國的計算機工程師——這樣的創作陣容,還能被稱為‘草根狂歡’嗎?
當然,說這些作者和讀者是‘草根’倒也沒錯——傳統觀念中,只要沒有權力在手,不都是‘草民’嗎?說出「網路文學」是‘草根狂歡’的人,不僅自己跪著,還希望別人也沒有膝蓋。”
現場響起了一陣“嘶”的吸氣聲,記者們一開始還以為張潮一改風格,要用資料打天下了,但是現在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又都回來了。
要知道,提出「網路文學」是“草根狂歡”不是什麼阿貓阿狗,而是上海社科院文研所的前段時間刊登在《上海文學》上的一系列學術專題文章中很有分量的一篇。
張潮還是那樣,真不怕把人往死裡得罪。
記者仍然不甘心,問道:“網路文學的寫手們大多是‘半路出家’,雖說其中不乏有水平不錯的作品,但是創作水平良莠不齊一直是網路文學的一大問題……”
張潮不耐煩了,說道:“你的意思是現在走傳統路線的作家都是‘根正苗紅’咯?一落地叼著鋼筆,一輩子沒幹過別的行當,寫出來的作品都是一水的佳作?
但凡有常識的都不會這麼認為吧?麻煩問這種問題的時候,先用腦子過濾一遍,不然我只能認為今天現場來的記者都‘良莠不齊’了。”
被張潮懟了一頓的記者滿臉通紅,只能嘟囔著道:“這也是《上海文學》上說的嘛……”
張潮隨口就接過來道:“所以不是所有用鉛字印在紙上的文章都是好的嘛,也是‘良莠不齊’!”
但是這並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仍然有記者問道:“「網路文學」誕生還不到10年,現在就給把‘茅盾文學獎’這樣的頭銜給它,是不是太著急了?
可不可以再等幾年,等到「網路文學」更成熟一些?比如……”
張潮笑問道:“比如再過幾年?十年?還是二十年?”
記者遲疑了一下,但還是點了點頭。
張潮道:“多年前,茅盾先生在《月報》改革宣言中強調‘文學應映照時代眉目’。而今天這個眉目正被230萬網路創作者勾勒。
文學界不能總在事後追認吧?「茅盾文學新人獎」作為國家級獎項,有責任為中國文學的發展趨勢,建立前瞻性的價值錨點。
1936年,「白話文運動」才過了不到17年,中國的白話文創作還處於探索階段的時候,上海的良友圖書公司就編選一部《中國新文學大系》,提前為白話文運動完成歷史歸檔。
這部《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者有胡適、茅盾、魯迅、朱自清、周作人……我們都沒有開始編書呢,只是頒個獎而已,怎麼就‘太著急’了?
堂堂作協,總不能連個民國的私營圖書公司的氣魄都不如吧?”
記者們一邊用筆速記,一邊絞盡腦汁地想還能從什麼角度質疑張潮,最後終於憋出來一個:“如果「網路文學」因為「茅盾文學獎」這個金字招牌而廣受關注,大家都去看網路,勢必衝擊到實體閱讀。
但我們知道,現在文學的中堅力量仍然在實體。你自己,也主要是一個實體書作家。你怎麼看待這種衝擊呢?”
其他記者聞言都精神一振,心想這個角度比較新鮮——人的閱讀時間與讀物消費都是有限的,給了網路文學的多了,那給實體文學的就少了,這肯定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張潮總不能讓「茅盾文學新人獎」成了吃裡扒外獎吧?
(晚點還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