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前的張潮當年都加入過到處“求碼”的大軍,那時候能有一個谷歌郵箱,給人發郵件都倍兒有面子。
即將上線的這個「人民選擇」讀書分享網站,很有可能複製這個奇蹟。
臺下的艾麗絲·梅休老太太急了,轉頭對大衛·米勒道:“你不知道這件事嗎?”語氣中已經帶著質問了。
大衛·米勒慌了,連忙道:“我……我發誓我不知道。他只對我說要在頒獎環節搞點‘驚喜’,但是沒說是什麼。我以為……我以為……”
艾麗絲·梅休嘆氣道:“你以為張潮的‘驚喜’就是宣佈隨機抽取一個幸運讀者給點獎勵之類的吧?”
大衛·米勒一個壯年男子,此刻卻羞赧得幾乎紅了臉。
艾麗絲·梅休道:“以後這種事情一定要問清楚,並且一定要向我彙報!該死的,我們可能錯過了一個機會!”老太太修養極高,但此刻也忍不住爆出了一句粗口。
身為資深的圖書編輯和執掌全域性的編輯主任,她嗅到了張潮這個創意背後巨大的商業機會。
和原創圖書不同,過往圖書翻譯,特別是新書翻譯的出版權是牢牢掌握在各國的大出版社手裡的。小出版社很少碰新書翻譯,因為市場前景不明朗,不如找市場口碑好、讀者群穩定的老書進行重新翻譯和再版。
一般來說,外國作家在語言不同的異國即使能“一書爆火”,但能真正形成穩定讀者群的並不多見。更多的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像村上春樹這樣能在中國這樣持續走紅近20年,每本新書的中文譯作都能登上暢銷榜的萬中無一。
這樣的體制下,大出版社的相關編輯在“新書翻譯”方面的權力會大大膨脹,也就是他們能決定讀者看到什麼樣的譯著。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絕大部分的讀者對非本國的文學作品的接納,都來自於這些編輯的灌輸——資訊差,就意味著商業價值。
張潮即將上線的這個網站,則可能完全打破這種資訊差。
兩國的讀者一定會好奇,對面到底希望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書籍?這種好奇心一旦被激發出來,“市場”就誕生了。
能誕生市場,那肯定也會誕生“搬運工”。
在影視劇網路盜版、傳播過程中“歷練”出來的“野生字幕組”們,已經證明了大家對於打破資訊樊籬的熱情是不可阻擋的。
這樣的機制下,張潮等於為“圖書翻譯”憑空造餅,以後大小出版社都可以根據這個網站的反饋結果,去分這塊新餅了。
艾麗絲·梅休忍不住浮想聯翩,要是能提早知道張潮的這個想法,讓自己的出版社參與其中,那……
張潮當然不知道臺下那些小心思,或者說即便艾麗絲·梅休提前知道了,他也不會允許任何大出版社介入這個網站的建設或者運營。
別看這些大出版社財大氣粗,人五人六的,張潮相信讀者只要在網站看到了他們參與的痕跡,肯定扭頭就走。
一個潛臺詞是“反權威”的網站,怎麼可能讓“權威”來坐莊呢?
這時候一個記者的提問吸引住了眾人的注意力,她問道:“這個網站應該也允許那些專業的書評人和作家註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