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鵲喜,賀新年,阿爸金山去賺錢。賺得金銀千萬兩,返回起屋兼買田……”
從「四川菜館」走出來後,鄺老闆最後給他念叨的這首臺山民謠,在他腦海裡一直浮現、迴響。
就像張潮自己說的那樣——“百聞不如一見。”這位少年時就來到美國,落腳唐人街50多年的飯店老闆,為張潮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於網際網路或者書本介紹的「唐人街」。
從外部解讀「唐人街」的緣起、形成、繁榮和衰弱,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媒體報道,都是基於美國國家歷史文化的視角,著重強調「唐人街」精神的核心是“對抗的”“保守的”“孤立的”“頑固的”……
但是鄺老闆的幾句話點醒了張潮——
“美國人不搞《排華法案》,中國人就不搞「唐人街」了嗎?不但要搞,還要搞比現在規模還大、人口還多!”
“「唐人街」不是美國,但也不是中國,它是離開中國土地的中國人想象中的中國,想象中的家鄉。”
“不要奇怪「唐人街」咁多年都沒變化,既然它是想象出來的城中城,當然就停留在最後一代移民想象的樣子中。”
“這家飯店是我族叔傳給我的,因為他的兒子做律師了;現在要接我班的也不是我兒子,我兒子搞電腦去了。離開「唐人街」的人,沒有再回來的,說明什麼?我們中國人有出息嘛!
“所以「唐人街」沒就沒咯。小夥子,不要學其他那些作家哭哭啼啼,「唐人街」沒了才好,說明我們這些沒本事的老人家都死光了。”
“只要還是黑頭髮、黃面板,會講中國話,兩個中國人握握手,也是一條「唐人街」。”
“把這裡當成一塊墓碑好了,偶爾有人過來獻花就不錯。沒必要再說什麼‘復興’——有咩好‘復興’的,‘復興’以後繼續讓子子孫孫開餐館、洗衣店,或者做黑社會嗎?”
……
鄺老闆的豁達著實讓張潮大開眼界,同時重新整理了自己對海外華人的認識。
除了努力、勤奮、重視教育……這些被說爛的特點以外,張潮還看到了極為強大的生命力——驕傲的蠻勁,沉默的頑固,偏執的倔強……
那《原鄉》裡的“林榮生”是這樣的嗎?
從舊金山到紐約,從普普通通的製衣工人,到一間大鋪的老闆,他在這個過程中又展現了怎樣的特質呢?
這些特質又怎樣透過書信和鄉人的隻言片語,改變著遠在萬里重洋之外的兒子“林小海”的精神世界。
《原鄉》這部,要想展現張潮設想中的非西方、非美國視角下的中國人的遷徙史、家族觀和鄉土情懷,就必須從這些活生生的海外華人的身上,提煉出這些特質。
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漫長、連貫的民族文化傳承,既是沉重的精神枷鎖與桎梏,但也是獨特、強大的精神支撐與聯絡紐帶。
背井離鄉與安土重遷,堅韌不拔與委曲求全,智慧仁義與冷酷功利……這個民族經歷過難以想象的磨難,也締造過難以想象的輝煌。
這一切要想在一部作品中呈現出來,還是以“科幻”的形式,對張潮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過,這樣的挑戰,現在只會讓他感覺到興奮!
張潮沒有著急回到酒店,而是轉去了這裡的「奧德街Ord St」,找了一家理髮店,花18美元給自己來了個“洗剪吹”一條龍服務。
馬上就要參加新書釋出會了,張潮要打理一下自己的個人形象。
就在張潮在紐約忙忙碌碌地寫作和準備新書釋出會的時候,燕京,甚至整個文學界,也因為他的三場談話而發生著一場震動。
雖然出版社也好,電視臺也好,並沒有授權任何形式的轉播。但是在“網際網路精神”的加持下,三集節目幾乎在美國播出後的12小時內,就會有翻譯好的中文版在各大影片網站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