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繼續走,郭浩來到了一個賣茶壺的地方,郭浩仔細觀察每一個茶壺。
郭浩想,買一個好的茶壺,自己泡茶也不錯,自己以前都是用普通的。
這個攤位上賣的都是紫砂壺,郭浩發現都還不錯,應該是不便宜。
郭浩發現其中有一隻,不一樣,是老的,郭浩小心的拿起來觀看,越看越喜歡,造形不錯,很明顯,是一個古董,應該是明清左右的。
郭浩自然又用氣功仔細"看"了一下,心中驚喜,是時大彬的,壺口隱秘處有他的名字。
時大彬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和銘刻等,都有深入研究。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摻雜砂缸土製作,有“沙粗質古股理勻”的讚語。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
他的作品存世的不多,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見於著述的紫砂壺不過十數件而已,分別藏於各地博物館或私人,因此古玩藏家和紫砂壺愛好者,無不視“時壺”為圭臬。
因為“時壺”的巨大名譽,不光是時大彬死後,當他還在世之時,就有諸多贗品,有道是“時壺縱市有人賣,往往贗品非其真”,所以說,能得到一件時大彬真品,是一件殊為不易的事情。
這把紫砂壺是一件小壺,也就是俗稱的“一把壺”,其造型和宋駿製作的紫砂壺基本相同,同樣是一把調砂笠帽壺。
此壺呈棠栗色,其表面有淺色細砂參雜斑駁,色澤澄黃,粒粒隱現。這些澄黃色的細砂,俗名“桂花砂”,此壺採用了傳統的調砂裝飾技法,將選用的細沙粒調和入泥料之中,令壺體表面“桂花砂”若隱若現,如紛揚的花瓣。
其加工配比已達到紫砂用料非常的高水平,調砂形成的肌理質感與整體形制的協調也顯現出了製作技藝的高超。
上面以笠帽形狀為蓋,蓋面高隆,以一橢圓形鈕置於蓋上,壺身較大,作球狀,自腹部向下收斂至足底,向上收斂至肩。
最後壺口隱秘款為用竹刀刻制的楷書“時大彬制”,加署干支,其刀筆深重有力,且骨多於肉。
不過款識好像糊了一些紫砂泥,所以,木有人發現。
觀此壺總體造型,不得稱其是古樸雄渾、剛柔並濟,用四個詞來形容,就是“粗而不媚”、“樸而大雅”、“沙粗質古”、“樸雅堅緻”。此壺既有“大彬”款識和干支,製作又極為精細整致,是希見之珍品,極為難得,真可謂是彌足珍貴。
" 時壺”由於其稀少而顯的更加珍貴,同樣的,也使得人們辨識其真偽的難度大大增加。
郭浩問老闆:"老闆,你的紫砂壺多少錢一個。"
老闆說:"五百,但這隻十萬,是個古董。"老闆也指了一下,郭浩剛才看的壺。
郭浩見老闆這樣說,也算實在了,十萬真的差不多,在不知道誰的情況下,想了想,郭浩對老闆說:"行,我買這個十萬的,有個好點的壺泡下茶。"
郭浩和老闆交易,郭浩手機可以轉帳的,兩人艹作了一會,老闆手機響了,簡訊一看,到帳了,兩人交易完成。
郭浩包好紫砂壺,放入自己的揹包裡,和施青青兩個人,繼續往前走。
施青青也不問了,問了,郭浩也不說的,而且,十萬,好像不是撿漏,施青青想當然了。
兩人走了一會兒,走到了一個賣小石頭的地方,郭浩一看,就知道了是田黃石,他雖然接觸少,但自己的公司也是有賣的,自己的又"看"了那麼多書,自然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