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次日,鍾家這哥仨便正式將文冊和圖冊繪製完畢。
給了負責的老童生銅板。
接著就借來馬車,直接前往汲水縣城的衙門,和楚源安這位縣令見了面。
結果自然不需要多說什麼,楚源安本就在和衙門裡的文書們研究防旱方略,同時安排六房的吏員,開始為接下來徵召民夫和勞力,挖掘溝渠堰塘而做著準備。
包括聯絡縣城裡的富戶們認捐納糧,以及僱傭工匠們打造這些水車和骨龍車之類的水利器械——面對即將到來的旱災,楚源安這位縣令都親自上場和那些富戶及商戶們交涉,介於大殷朝廷的權威還處於鼎盛階段,整體來說,進展還是不錯的。
連尋常的老百姓們都知道,汲水縣或許遇到了什麼情況,雖說不了解情況,但衙門裡的老爺組織人手興修水利,怎麼說對於他們都是件好事,誰願意去反對?
水利工程和水利器械,這些耗資都是的大頭都是衙門和富戶認捐而來!
至於那些農戶們?
頂多就是出出力氣而已,儘快把溝渠和堰塘,以及水井什麼的都挖好!
再不就是搬運各種物資去整個縣的工地上,總之就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後興修水利對他們還有好處,最少不需要出錢,老百姓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
短短十來天的功夫,在汲水縣衙的監督下,徵召的農夫們忙碌起來。
各地都傳來工地同時開工的訊息。
然後。
成塊般的堰塘和水井,以及連線主要田畝的渠道,被快速的挖出來。
工程量相當龐大,但在上萬名徵召的健齡的民夫的齊心合力,認命肯幹的情況下,這些水利工程的基礎很快完工,剩下的只需要繼續修繕和固定就好。
例如用磚砌渠道和塘壁,修建安裝水車和骨龍車的基座等等。
剛過正月。
來到二月時節,汲水縣的轄區內沒了以往的平靜,反而類似大工地。
隨著春風拂過,本就在開春以後化開的土層,更是鬆軟了不少——但那些還在修建水利工程和水利器械的民夫們,儘管還在賣力的幹著活,卻有點等不及。
春播春種對於以田畝為生的鄉民們來說,如果耽擱了就是捱餓的問題。
縣城衙門裡總不能不讓他們種地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