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們順著娓娓道來的解說,欣賞著眼前的模型。
顧鯤這座酒店的外壁質地和造型靈感,有點介於後世迪拜人帆船酒店的材質,同時也依託了悉尼人的大歌劇院的設計——悉尼歌劇院其實就是借鑑了‘浪花與貝殼’的靈感,那一層層的白瓷磚弧形表面,最初是為了模仿巨大貝殼的效果。
這種設計總是能很快抓住人眼球的,這是人類視覺傳達的本能導致的。而只要再加上足夠的設計新穎性,往往能成為世界級地標。
蘭方帆船酒店,則被設計成了三個若即若離的獨立“貝殼”,前面兩道貝殼是跟悉尼歌劇院/迪拜帆船酒店一樣的尖頭“三角帆”,這兩道“三角帆”之間間距也稍微遠一些。
最後面的第三道帆,則是四邊形的方帆、橫帆。這個橫帆建築是三個建築裡最矮小的,如同古代三桅帆船裡最後面那個輔助桁橫帆,離主帆靠得也比較近。
最關鍵的是,這個橫帆建築,居然是凌空的——因為層數最少、最矮,只有40幾米高,所以這個橫帆型的建築,居然是直接可以看到由一根鋼柱支撐、從海里拔地而起,只有一根柱子與海面海底連線。
這樣一來,這根柱子就渾然像是掛帆的桅杆,一點神來之筆,讓一個航海立國的國家氣度躍然紙上。
而其他兩座三角帆的較大建築,則是實打實地100%接地,填海地基打得非常紮實。這也是同濟建院的人反覆核算過的,覺得把只有三四十米的三號樓做成用一根鋼柱捅到海底的結構,是撐得住的。再大的話,就有安全風險了。
中間主帆樓高158米、32層,二樓以上每層層高4米5,算是比較闊朗了,一樓的大廳更是氣派,足足十幾米的高度。佔地面積約2400平米
前縱帆樓高108米、24層、佔地1500平米。
尾橫帆樓淨高54米、建築內層高46米、共計10層、每層面積僅有500平米——因為這個樓很“薄”,造型上本來就要模仿吹滿了風的帆布,每一層樓只有一排房間。
這個方案也算是把天馬行空的程度儘可能發揮到了最大。
三個“獨立帆體”之間,天馬行空的連線觀景玻璃步道,也如同桅杆與桅杆之間的纜繩,給人一種吳帶當風的隨風擺盪之感。
觀禮嘉賓們看著那模型的樣子,心裡最擔心的反而是“美倒是很美,但當代人類的建築科技,真的能造出那麼有未來科技感的科幻建築麼?這麼扭曲誇張印象派,怎麼看怎麼覺得隨時會倒塌呀”。
尤其是華夏內地來的觀禮嘉賓,他們的審美都是被幾十年的經濟簡約筒子樓束縛了,看一個悉尼歌劇院都覺得科幻了,何況是蘭方帆船酒店呢。
“同濟的設計師們真是命好啊,遇到個這麼不計成本亂燒錢的老闆,倒是給他們實現夢想瞎折騰的機會了。”
“就是不知道造不造得出來,只要能造出來,而且兌現承諾的裝修方案,那倒是拿下世界最豪華酒店毫無懸念了。”
“只怕就算造出來,也沒那麼多冤大頭肯掏這個錢來住啊。不然要是那麼容易賺錢,別人幹嘛早不投資?造房子又不是多有技術含量的事情,顧鯤都能想到,其他聰明人肯定更早就想到了吧?”
最後一種觀點,恐怕是在觀禮嘉賓裡氾濫最嚴重的了。
幾乎所有人都有一種想當然:這世上沒有什麼撿漏的機會,別人沒想到肯定是因為這個沒啥前途沒啥操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