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國民一下子就轟動了。
“殿下和顧老闆這麼仁慈?居然還給那些死不肯拋棄令吉的蠢貨補貼?真是亙古未有之仁政吶。可惜有點濫好人了。”
“濫好人不一定,還是看看細則吧。”
茶餐廳和酒樓裡,還有各種人群扎堆的娛樂休閒場所,在廣播通報出來的第一時間,就紛紛討論開了。
這些地方一般還有賣報紙,或者門口就有報亭,庶民就紛紛掏錢購買:“老闆,一份《蘭方日報》。”
“我要兩份。”
稀里嘩啦一陣,當天的蘭方日報最終居一共賣出了三萬份,比平時的幾千份多了四倍之多,超過了每戶一份。
所有人都熱切地開始瞭解補貼政策的細節。
……
蘭方港西邊不遠的某個小漁村,曾經顧鯤重生之初故居所在地不遠。
劉民一家以及他們家僱傭的船工水手、水手們的親人,此刻也正圍在一起,聽廣播看新聞,瞭解政策。
這個劉民,當然就是幾年前顧鯤那個鄰居了。正常情況下,他手下的人是不會湊這麼齊的,主要是因為今天正好是船出海半個月後回航的日子,水手們的家人都擔心,才會聚到船東這兒來接船。
這幾年,劉民因為之前沒搭上顧鯤這個通天梯,只能靠自己滾雪球,所以發展不快,三四年苦幹剝削下來,家產也就勉強漲到百萬令吉,船倒是又添置了一條,好歹可以雙船配合拖網作業了。
按照慣例,回航日劉民會請所有水手的家人吃一頓便飯,算是漁家的禮數。
他們就是上岸了之後,剛好聽到了廣播、然後買了報紙來了解。
這幾戶水手裡面,有幾個就因為年輕人過去半個月都出海了、家裡只有沒文化的老人,封閉保守不敢信政府,所以沒把家裡的令吉換成人民幣,如今損失不小,所以對這些政策當然是特別關心。
“阿大,你看看這報紙上說的,關於養老的補貼,究竟是怎麼個辦法?咱沒文化也看不懂哇,你不在的日子,我跟你爸又怕政府是騙子,國家幾次三番號召令吉換人民幣,我們都沒敢換,現在可如何是好,街面上拿令吉買東西,價錢都漲了三成了!錢不值錢了!”
問這話的,是劉民手下一位水手的母親。
這種情況,在蘭方其實還挺常見的,主要就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稍微有點文化平時要拿主意,但因為出海半個月一個月沒音信也很正常,家裡只有老人的話,看誰都覺得是騙子,政府號召做什麼都不響應,就錯過了兌換期。
如果是家裡有兩個孩子的,一般工作上會錯開,不會家裡連續半個月沒有年輕人,這種問題就不太明顯。
那位水手也就是初中文化水平,粗通文字,聽說了父母的麻煩後,連忙檢視相關條款,然後居然就鬆了口氣:
“報上有說呢,考慮到大量未兌換人民幣的受損失者,都是資訊閉塞的中老年人,且有相當一部分損失,是國民畢生積攢的養老金。所以顧鯤保障基金願意對50歲以上的中老年受損失國民,進行統一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