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鯤說到這裡,切裡雪夫和迪米特里都覺得他的原理沒問題,可他們想不通,顧鯤所謂的“傳媒的噱頭觸達率”如何提升,曾經別人為什麼做不好。
切裡雪夫察言觀色,便幫老朋友問了這個問題。
“很好的問題。”顧鯤指點江山地說,“不知道兩位,對於去年年底開始,在大洋國逐步走向公眾的‘網際網路’這個新產物,有什麼認識?你們聽說過那玩意兒麼?”
“沒……沒有聽說過。”
“那也沒關係,我大致給你們介紹一下。”
說著,顧鯤就大致介紹了一遍網際網路是什麼,具體過程就不贅述了,反正都是些科普掃盲的資料。
迪米特里抬手製止:“你說再多我也消化不了,你就說這個網際網路會對傳媒效率有多大影響呢?”
顧鯤縱橫捭闔地一揮手,斬釘截鐵地說:“很簡單,你們就這麼想好了,任何新的傳媒媒介的出現,對於現有的資訊傳遞,都是一次集中增幅,同時,也會加劇‘內容和感官產品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在沒有報紙的時代,每個古代青樓裡的二流文人寫的即興詩詞,都能得到當地藝伎的傳唱追捧。可是有了大眾出版業之後,只有名作家能活得下來。沒有音像出版業之前,那些二流歌手樂隊也有活路,有了音像出版業之後,那些人的生存空間就被擠佔了。
網際網路,不過是這種集中趨勢的再升級,對於任何提供美和視聽感官享受的服務提供者來說,在前一個時代,第一名比第二名做得好5%,他可能之比第二名多賺一倍的錢。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我敢說,大趨勢就是哪怕第一名做得之比第二名好5%,但他透過邊際傳播成本趨近於零的特徵,能夠賺到第二名五倍、十倍的錢。
有此我們也可以逆推,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行業第一可能只肯為了比第二名使用效果好5%,多付出50%的成本,因為他做得好那麼一丁點,帶來的好處也只有一倍,他再多花就虧了。
可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呢?也許第一名肯為了比第二名好5%,付出兩倍、三倍的成本,因為他的收益會比第二名多五倍、十倍。
我雖然不從事科技行業,但我看得懂科技行業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未來幾年,是誰肯為爭奪第一下血本,誰就能贏的時代。第二名就只能喝湯,第三名以下就該去死——
你們或許沒有聽說過網際網路,但你們應該聽說過一個叫迪拜的中東城邦吧,他們的統治者,在這一點上,觀點倒是與我暗合。不信,你們可以去了解一下他們搞旅遊業的思路。
所以,你們那些蠅營狗苟用歷史案例算我盈虧的財務,不過是井底之蛙。今天這些商業乾貨,要不是我們有交情,我還懶得跟你們說呢。我其實根本不在乎哪兒買船,只是不想多費一番手腳,想給合作愉快的切裡雪夫先生賣個人情罷了。要是你們非得逼得我再去折騰換匯票、增加財務成本,我就不找你們了。”
“第三名就該死?這不可能,你這是胡說八道!”迪米特里下意識就有一種危機感。
顧鯤輕鬆一笑:“別緊張,開船廠的人,第三名是不會死的,因為你們搞的是實業。我說的,是那些提供視聽感官產品的公司。別以為旅遊業就是實業,旅遊業說到底提供的是美,餐飲住宿那些只是附帶的,核心競爭力是美。
而美的生產,就跟文學、繪畫、音樂、遊戲……一樣,在新傳媒時代下,創作出來之後,就可以零邊際成本的複製和傳播,既然沒有複製成本,大家就只需要最好,第三名去死有什麼問題麼?”
這種一張一弛的未來圖景,實在是有些挑戰老人家的心臟。
心情大起大落之後,迪米特里才敢繼續求教:“那你剛才提到的迪拜,又是什麼地方?”
“那是一個阿聯酋的城邦。那兒的王公酋長,最近就在籌劃如何用炫富吸引有錢人去觀光,不過一切還在雛形規劃階段。”
“噗——”一群黑克蘭老頭兒差點把嘴裡的紅酒噴到泳池裡,異口同聲說,“那不就是中東石油土豪麼!他們不叫炫富,那是真富,這種例子根本沒有說服力好吧,你憑什麼學別人炫富博眼球?”
“真富?呵呵,你要說阿布扎比部落是真富,也就罷了。迪拜那就是炫富,他們能有幾桶破油?他們賭未來的關鍵,並不在於他們從石油上賺了多少錢,而是讓世人相信他們從石油上賺了很多錢。就是因為有你們這種不加判斷的人,他們的計謀才有可能成功。”
“那你又憑什麼複製?”
“那就是我的商業機密了,我只需要告訴你們,我的商業模式,是解釋得通的,你們自己看著辦吧。要是下次我再來,起碼在這個價格上,再給我5%折扣,否則你們請我都不來。我也要付出財務上折騰的成本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