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瓦剌軍隊又陸續擊敗了十餘路緊急趕來的大明勤王軍隊。
眼看瓦剌勢力越來越強大,逐漸鞏固了佔領的地盤,明廷只能發起全國總動員,調遣各地備操軍、衛所軍、備倭軍,以及各地藩王護衛軍三十餘萬入衛京師。
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明孤注一擲,京師十萬守軍齊出,配合各路勤王兵馬,以圍三缺一的戰術齊頭並進,壓縮瓦剌軍隊的活動範圍。
在經過半年時間的慘烈戰爭,付出了二十餘萬軍民傷亡的慘重代價後,明廷軍隊終於將瓦剌人攆出了紫荊關。
這一戰,消耗了明朝太多國力,以至於此後一百年,明廷在抗擊北方韃虜時,任是敗多勝少,還數次險些被攻入關內。
因常年戰爭,導致明廷國庫空虛,財政吃緊,朝廷不得不提高各地賦稅,再加上長期徵收遼餉、練餉,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時常發生暴動之事。
到了嘉靖二十六年,大明已是風雨飄搖,傾覆在即。
此時北方的俺達勢力膨脹,趁機入寇京師,再次威脅京畿重地。
北京城裡,群臣惶惶不可終日,京營守軍更是毫無鬥志,僵持半月後,竟有提督城門太監主動開門獻城,以至於京師半日內就全部淪陷。
俺達攻破皇城後,將來不及逃走的嘉靖帝和諸多皇子皇孫悉數屠戮。
在控制京畿諸府縣後,俺達便用成吉思汗子孫的名義宣佈北元光復,在北京登基稱帝。
明朝分封各地的藩王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紛紛以“驅除韃虜”的名義起兵,其中有四位藩王自立為帝,開始號令天下,搶佔地盤,擴充兵馬。
起初,各地的藩王彼此間還能保持克制,但時間久了便因地盤和利益開始互相征伐,以至於治下大量百姓們背井離鄉,淪為流民。
而大乾太祖李劭,便是這無數流民中的一員。
在隨流民四處流浪,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太祖做出了個大膽的決定,跟幾位結識的鄉友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組建義軍,開始了抗爭之旅。
太祖皇帝英明神武,在他的領導下,義軍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各路藩王紛紛向李劭拋來橄欖枝,但太祖深知明朝這些藩王們素無大志,便拒絕了他們的招攬。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臨近的藩王勢力,自然不允許李劭這支義軍的存在,便數次出兵討伐,好在李劭足智多謀,接連將藩王軍打敗,使其不敢再輕舉妄動。
見李劭的義軍如此強大,江南的幾個世家大族也派人聯絡,暗中資助。
李劭有了充足的財源,軍隊勢力空前強大,開始積極進取,在擊敗了江南的諸多割據勢力後,李劭以淮河為界,和北元劃江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