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如實質,不需借物,便能現於人前。
這般大費周章,便是為了令自身的存在合情合理,經得起推敲。
春秋輪迴,匆匆而過,。
自洪闢居於此地,已是第二個初春。
深巷之中,一截枯枝從一座小院中探出歪歪扭扭的枝杈。
洪闢平日雖是極少出門,街坊鄰居也都知曉,這座有一顆枯死老樹的小院中,住著一對兄弟。
兄長是一個頭陀,本是常年在外行腳,只因家中有幼弟,一年中,倒也會回來數次。
每次回來,除了帶回些吃食雜物。
讓人稱奇的,是這頭陀每次帶回家中的,最多的竟還是書籍等物。
那幼弟更令人驚奇。
不過小小年紀,便獨自居住,還能將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而且人們日漸發現,這個稚齡幼童,十分愛讀書,小小年紀竟然還有著不凡的學識。
他家中雖清貧,但藏書頗封。
都是他那個雲遊四方的頭陀兄長,四處化緣,一點點為他化來的。
大通坊聚集的多是平民百姓,不說多貧困,卻也並無多少富裕之人。
但畢竟是天子腳下,左右也有不少家境貧寒的讀書人,時日一久,不勉與那稚齡童有過往來。
雖只寥寥數次,竟然便發現那稚齡童的學識十分不凡。
別說他們,便是他們的師長,恐怕也少有能及。
且那稚齡童十分平易近人。
但有人求教,必不吝於細心講解教授。
上到經書大典,道理文章,下到誌異雜籍,開蒙宣文,無不信手拈來。
這可真是令人又驚又喜。
這年頭,不僅是道術武功,被人秘而不宣。
讀書識字,也幾乎都是權貴富人的專屬。
貧寒子弟想要識些字,讀些詩書,也並不是一件易事。
突然來了這麼一位學識廣博的“小先生”,也不以詩書學識自珍,來者不拒,皆悉心傳授,哪還有不歡欣雀躍之理?
便是坊間的頑童,也有一顆向學之心,每日裡也少有搗蛋頑皮之事,多往這位“小先生”院裡鑽,令得各家大人都欣慰不已,對那位“小先生”也更加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