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點了點頭,然後再一次問道:“你也覺得人性本惡?”
說完這句話之後,朱厚照盯著王守仁,等到他給自己一個答案。
事實上這一條也是荀子很重要的一個思想,而且是與孟子背道而馳的,與現在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馳的。
荀子從天人相分的立場出發,否定人性中先驗的道德根據。
在他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
其自然表現為“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
其實質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範相沖突的。
荀子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
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聽到朱厚照到這個問題,王守仁的臉上就有一些汗水了。實在是這個問題很要命。
因為一旦贊成了荀子的那個學說,那麼孟子就會被推翻,那麼理學也會被推翻,等於現在天下所有讀書人信奉的道全部都是錯的。
這不是思想界本身的問題,這後面代表的東西太多,也太大了。
不過王守仁還是把心一橫,斬釘截鐵的說道:“臣覺得正是如此。人性本惡,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本就是人性,”
朱厚照點了點頭。
後世很多人一聽說人性本惡,就是妄斷的判斷為這裡面的惡,指的是壞兇惡。事實上不是的,這個惡在這裡指的是人的慾望。
就像餓了要吃東西,想要繁殖要找異性,天生想要過得更好,需要更多的金錢。
這才是荀子主張的核心,那麼有了這個之後,就有了荀子的施政主張。
他主張對人進行教化,用教化來改變人心,讓人剋制心中的慾望;讓人明理,讓人知道什麼是仁義。
而在此基礎上,荀子覺得這種事情也不能全都靠教化,有的人天生冥頑不靈,他不通教化,那怎麼辦呢?
那麼就要採取律法了,用嚴苛的立法來限制他們。
說白了就是教化是上限,立法是下限。
教化是把人向更積極更好的方向去教導,而立法則是讓人不能夠逾越底線,所以荀子的學說就是在這裡,這就是他最核心的思想。
只不過在荀子之後。他的很多徒弟直接就奔向了法家的道路上。
比如他的三個著名學生,李斯、韓非和張蒼,全部都是法學大家,推崇的也全都是法家。
所以很多人反感荀子的學說,不將他當成儒門子弟,對他的學生排斥的很厲害。
尤其是對於他法治的思想,儒家更不喜歡。
畢竟親親相隱,你好,我好,大家好。我犯了罪也不會被砍殺全家,皇帝要仁慈,這多好?
為什麼要用荀子的思想,一弄就殺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