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召集總參謀部諸人商議吐蕃軍團新統帥的人選,這一次,他沒有讓參謀部推薦名額,而是直接提名了張苞,讓總參謀部的人論證其任職的可行性。
但凡是一個允許自由發言的會議,總是會出現正反兩種意見的。這次也不例外,對於張苞的任命,既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
反對的人主要是因為他太年輕了,覺得他不足以擔當重任,還有就是,這支軍團原來的主帥是張飛,現在換他的兒子,他們認為這種子承父業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隱患。
封建時代的軍隊講究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一個家族的人在同一支軍隊中任職是很常見的,所以才有“某家軍”這樣的稱呼。
例如宋朝的楊家將、岳家軍、折家軍等等。其實在封建皇朝時代,在軍隊裡邊,打仗時父子兄弟一齊上陣是有一定好處的。這樣的軍隊夠齊心、夠團結,作為主帥通常是家族之長,在這個家族中擁有絕對的威望。
這使得人事管理比較容易,也不會出現不服眾的情況,這有利於軍令的貫徹執行。這種軍隊家族化的東西能長期存在,肯定有他的道理所在。但是,存在並不代表一定合理,關鍵是看問題的角度。
一個家族化的軍隊,對皇帝來說就很不放心。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喜歡不受自己掌控的東西,尤其是軍隊。軍隊是國之利器,這個利器可以傷人也可以傷己,皇帝是最擔心軍隊造反的。
歷代的皇帝都想盡辦法去限制軍隊、監督軍隊、控制軍隊,所以才有監軍這種職位的產生,有時候監軍的權力甚至比主將還大,還有些朝代則採取以文御武的形式來防止軍隊造反。
其實這部分提出反對意見的朝臣也是一片好心,他們正是感覺到這支部隊被張飛父子兩代人先後掌控,會變成了他們的家族軍隊。朝廷或者說皇帝,很容易就會失去了對這支軍隊的影響力和掌控力,這絕對不是好事。
不過也有很多人表示贊成,他們認為張苞之前在關中大戰時表現出彩,有過指揮大軍團作戰的經驗,而以他們父子倆和兩代皇帝的關係,也不用擔心忠誠度的問題。
劉備和張飛是結義兄弟,劉、關、張三人的兄弟之情流傳千古,這一點根本不用有所懷疑。而張苞、關興和現任皇帝雖然沒有正式結拜,但三人都是從穿開襠褲時就開始一起玩耍到大的,一起讀書、一起習武、一起出去征戰,三人說是穿同一條褲子也不為過。
三人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感情比親兄弟還親,比他們父輩的關係也不遑多讓,這樣的交情如果還存在忠誠度問題,那這個世界就太惡意了。
其實劉厚心裡早有計較,所以他才會直接提名張苞。除了張苞的忠誠度他不擔心外,有各級監軍制度在,他並不擔心朝廷會失去這支軍隊的掌控。
張苞這次去接管這支軍隊,初期有兩件大事要做,一是要裁軍,因為吐蕃戰爭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吐蕃全境已經被佔領,敵對勢力也被消滅得差不多了。
但是,由於這個地方民族比較多,民風彪悍,不同民族之間、不同部落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各種各樣的問題存在,所以,整個地區的治安還很混亂,很有必要駐紮一支強大的軍隊在這裡。
駐軍和開疆拓土不一樣,開疆拓土需要數量龐大的軍隊,駐軍主要是維持治安和起到作為震懾的作用,數量上可以減少很多。劉厚的計劃是五萬到十萬之間。
張苞上任後,就陸陸續續將一些老弱的兵員裁撤下來,這樣就可以釋放二十多萬的勞動力。而且,即使是剩下的精壯兵員,也會逐漸將他們復員,缺額從每年募集的新兵中補充上去。